越桃散

越桃散

YUE T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越桃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加入梔子,可以清解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2. 解毒止痛:梔子入肝經,可解熱毒,並能止痛。越桃散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等症,梔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疼痛和炎症。

總而言之,梔子在越桃散中起著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越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發黃:中醫所述「發黃」多指黃疸,與濕熱鬱蒸、脾胃虛寒或氣血瘀滯相關,症見皮膚、眼目黃染,小便黃赤等。此方以清熱涼血、溫中調和為核心,推測主治濕熱偏重或寒熱錯雜型黃疸,兼見瘀熱或脾胃失和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越桃(山梔子)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退黃。
    • 作用:針對濕熱鬱結所致黃疸,化解三焦鬱熱,促進膽汁排泄。
  2. 槐花

    • 性味苦微寒,歸肝、大腸經。
    •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 作用:輔助清熱,兼治濕熱灼傷血絡可能伴隨的出血(如便血、衄血),並平肝膽鬱火。
  3. 青州棗(大棗)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
    •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 作用:調和寒涼藥(梔子、槐花)傷胃之弊,補益脾胃,助運化濕邪。
  4. 乾薑

    • 性味辛熱,歸脾、胃、肺經。
    •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作用:佐制過寒傷陽,溫運脾胃以化濕,適合寒熱夾雜或脾虛濕滯之黃疸。

方劑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梔子、槐花清熱涼血,乾薑溫中,大棗甘緩,形成「清熱不傷陽、散寒不助火」的配伍。
  • 標本兼治:清濕熱治標(退黃),調脾胃治本(助運化)。
  • 燒存性:藥物炭化後減寒性,增收斂止血之效,適用於濕熱兼輕微出血者。

治療原理
透過清利濕熱、涼血解毒為主,佐以溫中健脾,調和陰陽,使濕熱得解、脾胃得健,黃疸自退。適用於濕熱內蘊而中焦不運,或久病寒熱錯雜之證。

傳統服藥法


越桃、槐花、青州棗、乾薑各等分。
上燒存性,為末。
每服2錢,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出血黃熱病腹瀉皮膚顏色發黃半身或下肢麻木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越桃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下。 組成:山梔子1斤(去殼,炒。大者名越桃)。 主治:發黃。

越桃散, 出處:《中藏經》(附錄)。 組成:越桃、槐花、青州棗、乾薑各等分。 主治:下血及血痢。

越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越桃半兩(去殼,入草烏少許同炒,去草烏),白芷1錢。 主治:小兒盤腸氣,瘹痛。

越桃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川芎1兩,羌活(去蘆頭)1兩,防風(去蘆頭)1兩,甘菊花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甘草(炙)1兩,山梔仁3錢。 主治:汗出當風,外受風邪,面生齄皰。

越桃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醫林》。 組成:上等川芎半兩,石膏半兩,山梔子半兩,連翹半兩,草龍膽半兩,漢防己半兩,芍藥半兩,蔓荊子半兩,何首烏半兩,荊芥穗(去土)半兩,薄荷葉半兩,當歸(去蘆)1兩,生地黃1兩,甘草1兩,大黃2兩半(去皮稱),麻黃(去節)1兩半。 主治:利膈調五臟,搜風除燥熱,活血理氣滯。主治: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