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梔子膏

山梔子膏

SHAN ZHI Z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樂大典》卷一○三七引《醫方妙選》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子膏中包含梔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其性寒涼,能有效清泄心肺胃火,對於熱病煩躁、口渴咽痛、目赤腫痛、吐血衄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消腫止痛: 山梔子膏中加入梔子,還能發揮其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燒燙傷等,梔子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病患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梔子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小兒殃火丹,發于兩脅及腋下」。根據古代醫籍記載:

  • 殃火丹:屬小兒丹毒之一,多因胎熱或風熱毒邪蘊結,發於皮膚,症見局部焮紅腫痛,形如雲片,游走不定。
  • 發病部位:兩脅及腋下為肝經循行之所,此處發病多與肝經鬱熱、火毒上攻有關。

二、組成與藥理分析

主藥:山梔子(單味成方)

  •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瀉火:擅泄三焦火毒,尤長清肝膽鬱熱。
    • 涼血解毒:能解血分熱毒,適用於丹毒焮腫。
    • 散瘀消腫:外用可直達病所,緩解局部紅腫熱痛。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對證機理

    • 山梔子苦寒降泄,針對肝經鬱熱化火之病機,清熱兼有利濕之效,符合小兒「陽常有餘」之體質特點。
    • 外用膏劑使藥力直透皮膚,解局部火毒之結聚。
  2. 配伍特點

    • 雖為單方,但山梔子兼具「清熱-涼血-散瘀」三重功效,符合丹毒「熱-毒-瘀」的病理鏈條。
    • 腋下、兩脅為濕熱易聚之處,山梔子兼能除濕,防止熱毒與濕邪搏結。

四、古今應用延伸

此方體現「簡效直達」的外治思路,後世亦可擴展用於:

  • 成人肝經濕熱所致的帶狀皰疹初期
  • 輕度熱性癰腫的局部外敷 現代藥理證實山梔子中含梔子苷、西紅花苷等成分,具抗炎、鎮痛及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佐證其傳統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子膏,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三七引《醫方妙選》。 組成:梔子仁4兩。 主治:小兒殃火丹,發於兩脅及腋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