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梔散

山梔散

SHAN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山梔散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咽乾、目赤腫痛、吐血衄血等症,而梔子正是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關鍵藥材。

二、降火解毒:梔子能清心火、肝火,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病症亦有良好療效。山梔散中,梔子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共同發揮降火解毒之效,有助於快速消退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梔散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膈中停飲,服蒼朮丸後覺燥甚」,意指患者因中焦停滯水飲,先服蒼朮丸(以蒼朮為主,性燥烈能祛濕)後,出現過燥化熱之象。山梔散單用山梔曬乾為末,以沸湯送服,目的在於清解因蒼朮燥性所生之熱,同時調和膈中氣機,緩解燥熱不適。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山梔特性
    山梔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傳統用於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其苦寒之性可制蒼朮之溫燥,且能疏通三焦鬱熱。曬乾後研末,保留其清熱效力,沸湯點服助藥力上達膈中。

  2. 邏輯推理

    • 清解燥熱:蒼朮燥濕易化熱傷津,山梔善清無形之熱,尤長於清胸膈鬱熱,故能緩解服蒼朮後之燥熱感。
    • 兼顧停飲:山梔雖不直接祛飲,但能通過清熱防止水飲與熱互結,間接助氣化恢復,避免飲停再生。
    • 沸湯送服:藉溫熱之水上行之勢,攜藥力至膈中,既緩山梔寒性,又助其宣散鬱火。

綜論
此方體現「藥簡力專」之思維,針對誤燥生熱之變證,以單味山梔清熱除煩,恢復氣機平衡,體現中醫「熱者寒之」的糾偏原則。其用藥思路可追溯至金元時期「火鬱發之」之理,以輕清之品解上焦鬱熱,避免苦寒過下反傷中陽。

傳統服藥法


山梔(曬乾)。上為末。
沸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腸出血皮膚瘀血斑疹流汗顏色淡紅吞咽障礙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山梔子。 主治:大便下血,鮮血箭出如紅線。

山梔散,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山梔(曬乾)。 主治:膈中停飲,服蒼朮丸後覺燥甚。

山梔散, 出處:《準繩.傷寒》卷六引《孫兆方》。 組成:牡丹皮2錢半,山梔仁2錢半,黃芩2錢半,大黃麻黃2錢半,木香5分。 主治:熱毒炎盛,遍身發斑,甚者發瘡如豌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