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柏散

扁柏散

BIAN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扁柏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經。其清熱瀉火之力強,能降肝火、清心火,適用於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心煩不寐、口乾舌燥等症狀。同時,梔子亦具涼血解毒作用,可治療熱毒瘡瘍、濕疹、口舌生瘡等。

扁柏散的組成藥材多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而梔子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力,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熱毒熾盛、火毒攻肺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扁柏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男子衄血」,即男性鼻衄(鼻出血)。古代醫家認為,鼻衄多因熱邪迫血妄行或陰虛火旺所致,而此方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主要方向,尤適用於血熱型衄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及特性

  • 沿街草:又名「馬蘭草」或「路邊青」,性涼味辛,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常用於血熱出血。
  • 梔子葉:梔子(山梔)之葉,性寒味苦,能清三焦火、涼血止血,與梔子功效相似但偏走表。
  • 地竹:疑為「地榆」或「淡竹葉」之別稱。若為地榆,則性微寒,擅長涼血止血、收斂創傷;若為淡竹葉,則性寒清心火,利水導熱下行。
  • 扁柏(側柏葉):性微寒味苦澀,為經典止血藥,能涼血收斂,尤善治上部出血如鼻衄、咯血。

2. 配伍邏輯

  • 清熱涼血為主:沿街草、梔子葉、扁柏均性寒涼,直折血分之熱,使血不妄行。
  • 收斂止血為輔:扁柏、地竹(若為地榆)具收澀之性,協同增強止血效果。
  • 引藥與佐使:煎服前以蒜、薑水送服,蒜辛溫能通陽散結,薑溫中止嘔,二者可能用於反佐寒涼藥性,防止過寒傷胃,或藉其辛散之性助藥力上行至鼻竅。

3. 治療原理

  • 血熱衄血機轉:熱邪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鼻衄。本方通過清熱(沿街草、梔子葉)、涼血(扁柏)、收澀(地竹)三層作用,標本兼治。
  • 服法設計:先服蒜薑水令患者安睡,可能旨在緩解緊張情緒(情志可加重出血),後服煎劑集中藥力於止血,體現古代「先緩後攻」的用藥思維。

三、可能功效擴展

若患者衄血伴隨以下證候,此方或有一定效果:

  • 血色鮮紅、量多(血熱徵象);
  • 口乾煩熱(熱邪上擾);
  • 舌紅脈數(熱證表現)。

四、總結

此方以寒涼止血藥為主軸,針對血熱鼻衄設計,結合辛溫佐藥調和藥性,反映「熱者寒之」「急則治標」的治療原則。唯地竹一藥需進一步考證,若為地榆則強止血,若為淡竹葉則增清熱之效,然不離其核心治法。

傳統服藥法


沿街草、梔子葉、地竹、扁柏各等分。
先將蒜、薑,水研1淺鐘飲之,令睡,隨後將4件,用水2碗,煎至1淺碗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扁柏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九。 組成:沿街草、梔子葉、地竹、扁柏各等分。 主治:男子衄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