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夜叉丸方中含有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 強烈的散寒止痛功效。其辛熱之性,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對於風寒濕痺、疼痛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慎用。方中往往配伍其他藥材,以減輕毒性,提高藥效。例如,與生薑、甘草等藥物配伍,可減輕烏頭的毒性,並增強其溫經散寒的作用。
夜叉丸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邪解毒: 大蒜性溫,味辛,有較強的殺菌、抗病毒作用。在中醫理論中,大蒜被認為具有驅邪解毒之效,可針對一些由邪氣、毒氣入侵所致的疾病,如瘟疫、瘴氣等,起到抗病防病的作用。
- 溫陽散寒: 大蒜亦有溫陽散寒之效,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一些因寒氣入侵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感冒、胃寒疼痛等,大蒜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因此,夜叉丸中加入大蒜,旨在利用其驅邪解毒、溫陽散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夜叉丸中添加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夜叉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大青鹽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患者的痛苦。
- 引藥入肝: 夜叉丸中常配伍一些苦寒之藥,如黃芩、板藍根等,這些藥物多偏於清熱解毒,但易於滯留肝經。大青鹽苦寒入肝,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肝經,提高藥效,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夜叉丸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散寒解表: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寒之效。夜叉丸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蔥白有助於驅散寒邪,促進汗出,達到解表的效果。
二、 宣通鼻竅:蔥白辛溫通竅,能有效宣通鼻竅,緩解鼻塞症狀。夜叉丸中加入蔥白,能促進鼻腔通氣,幫助患者呼吸順暢,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塞、呼吸困難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夜叉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腳氣」,此「腳氣」在中醫古代文獻中並非現代所指的「真菌感染」,而是由外感濕邪、內傷飲食或氣血阻滯所致的一類病症,常見症狀包括下肢腫脹、麻木疼痛、無力,甚至攣急上衝(如腳氣衝心)。其病機多與「濕濁下注」「風寒濕痺」或「脾腎陽虛」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烏(與大蒜同煮)
- 川烏為辛熱大毒之品,具「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為治痺證要藥。
- 配伍大蒜共煮,可能有助減低川烏毒性(古代炮製經驗),大蒜辛溫行滯,能助川烏散寒通絡,針對腳氣之寒濕痹阻。
青鹽
- 鹹寒入腎,能「引藥下行」並「軟堅散結」,輔助川烏藥力直達下焦(下肢),同時調和川烏燥烈之性。
蒼朮(與蔥白同浸)
- 蒼朮苦溫燥濕,健脾祛風,為治濕腳氣常用藥。蔥白辛溫通陽,助蒼朮宣通經絡,合用以化解濕濁壅滯。
製劑與服法
- 以「醋煎煮豆汁為丸」,醋能活血軟堅,加強散瘀效果;「木瓜鹽酒送服」中,木瓜酸溫舒筋活絡,酒行藥勢,鹽引藥入腎。全方旨在溫散寒濕、通絡止痛。
推論整體功效
此方以「溫通祛濕」為核心,川烏為主攻逐寒濕,蒼朮健脾燥濕,青鹽引經,蔥蒜助通陽。推測適用於「寒濕型腳氣」,症見下肢冷痛、腫重難行、舌苔白膩等。其邏輯在於化解下焦濕濁、暢通氣血,以達「痺去則腳氣自消」之效。
傳統服藥法
川烏(大者)2兩(切作片子,用捶碎大蒜1枚,烏頭半兩同煮,豆熟為度,留汁用),青鹽1兩,蒼朮1兩(連須蔥白1束,研爛同汁浸1夕)。
上為細末,好谷醋同煎,煮豆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木瓜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夜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引《澹寮》。 組成:川烏(大者)2兩(切作片子,用捶碎大蒜1枚,烏頭半兩同煮,豆熟爲度,留汁用),青鹽1兩,蒼朮1兩(連須蔥白1束,研爛同汁浸1夕)。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