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新汲水方

大蒜新汲水方

DA SUAN XIN JI SHU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肺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新汲水方」中使用大蒜,主要基於其辛溫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

大蒜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散寒解表、溫中止痛、殺蟲解毒等功效。其揮發油中含有大蒜素,具有明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對於因風寒、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寄生蟲感染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另外,大蒜還具有通陽化氣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藥物滲透,加強藥效。

「大蒜新汲水方」中加入「黃土」看似奇怪,但實則暗藏玄機。

其一,黃土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方中以大蒜解毒,黃土則輔助清熱,使藥效更顯著。

其二,黃土可吸附毒素,起到吸附解毒的作用。大蒜本身具有殺菌功效,黃土則吸附毒素,雙管齊下,更能有效清除病邪。

此外,黃土還有止血收斂之效,可輔助治療一些伴隨出血的疾病。總而言之,黃土在「大蒜新汲水方」中並非無用之物,而是發揮著重要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大蒜新汲水方」的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要用於「中暑、傷暑」。中暑在傳統中醫認為是由「暑邪」侵襲所致,暑性炎熱易耗氣傷津,導致猝然昏倒、神志不清、身熱煩躁等症;「傷暑」則指暑熱輕症,如頭暈胸悶、口渴汗多等。古代常用簡便方急救,此方以大蒜配合新汲水(新汲取的涼水)及黃土,強調「灌入即活」,推測用於暑熱閉竅之急症,旨在通竅醒神、清解暑邪。


組成與治療原理的邏輯推理

  1. 大蒜

    • 性味功效:辛溫,具強烈氣味,傳統認為能「通五臟、達諸竅」。其辛散之力可開閉解鬱,溫性或有助於振奮陽氣,而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硫化合物能刺激黏膜、促進循環。
    • 應用邏輯:中暑神昏時,大蒜的刺激性氣味可能通過嗅覺或口腔黏膜迅速激發反應,類似「通關開竅」之效,助患者蘇醒。
  2. 新汲水

    • 特性:指剛汲取的井水或泉水,古人認為其性「涼而不寒」,具清熱生津之效,且未受污染(「新」強調潔淨)。
    • 應用邏輯:中暑需降溫解熱,新汲水能直接清涼降火,稀釋大蒜的辛烈,避免過度刺激,同時補充因暑熱耗傷的津液。
  3. 新黃土(新挖的乾淨土壤)

    • 傳統認知:黃土(尤其是灶心土)中醫常用於止瀉、解毒。《本草綱目》提及「掘地深尺餘,取淨黃土」,因其吸附性強,可能用於沉澱雜質或中和毒素。
    • 應用邏輯:此方黃土可能與水攪拌後沉澱,取其「澄清水液」之用,避免雜質刺激胃腸;或借土性「中和」以緩解暑熱穢濁之氣。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為民間急救法,組合看似簡陋,但符合以下治療邏輯:

  • 物理降溫:新汲水清涼外,黃土可能吸附熱毒。
  • 刺激醒神:大蒜辛烈氣味刺激神經,促蘇醒。
  • 穢濁吸附:黃土沉澱或能「吸附暑穢」,類似古代「地漿水」(黃土澄清水)解食物中毒的思路。

此方反映了古代「簡、便、廉、驗」的急救智慧,運用刺激與清涼並行,針對暑熱閉竅的急症,雖藥物單純,但可能通過強烈感官刺激與降溫協同起效。然其功效受限於古代醫療條件,現代應以科學醫療為優先。

傳統服藥法


大蒜1握,新黃土。
2藥同研爛,以新汲水和之,濾去滓,灌入即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新汲水方,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大蒜1握,新黃土。 主治:中暑,傷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