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土散

馬土散

MA T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惠怡堂方》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心經 33%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土散」方劑中含有「黃土」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吸濕止瀉:黃土性味甘平,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腸道內多餘水分及有害物質,達到止瀉作用。古代醫家認為,馬走過的地方,泥土較乾燥,因此選用「馬土」,取其吸濕止瀉之效。

二、清熱解毒:黃土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降低腸道溫度,抑制病菌繁殖。在某些情況下,黃土還能吸附毒素,減輕中毒症狀。

總而言之,黃土在馬土散中扮演着吸溼止瀉、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土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痧肚痛」,屬中醫「痧證」範疇。古代所謂「痧症」,多指暑濕穢濁之邪壅滯中焦,導致氣機逆亂、經絡不通,表現為突發腹痛、嘔吐、肢冷,甚或痙攣。
「痧肚痛」特點為急驟發作、痛勢劇烈,或伴脹滿,其病機與氣滯、寒凝、穢濁內阻相關。馬土散以溫通、化濁、止痛為核心,針對穢濁內蘊、氣血不通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馬糞(煅存性)

    • 性味:辛、微苦,溫(煅後緩其燥烈,增溫澀之性)。
    • 傳統應用:馬糞古稱「白馬通」,煅製後取其「存性」,即保留藥性而減弱峻烈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解毒止痛,通利腸道」,適用於痧毒、腹痛。
    • 作用推論:
      • 溫通止痛:辛溫可散寒凝,煅後炭質吸附穢濁,兼能止瀉。
      • 化濁辟穢:馬糞傳統認為可解瘴氣、濁毒,契合痧證穢濁病機。
  2. 新黃土(灶心土或淨黃土)

    • 性味:辛、溫,入脾胃。
    • 傳統應用:《雷公炮炙論》提及黃土能「調中止血,去濕濁」。新黃土潔淨無雜,具吸附之性。
    • 作用推論:
      • 吸附降逆:可吸附腸道濕濁毒素,緩解脹痛。
      • 溫中止瀉:協同白馬糞溫脾土,止腹痛泄瀉。

配伍邏輯

  • 溫通化濁:白馬糞主散寒濁,黃土佐斂濕毒,一散一收,調節氣機。
  • 酒調增效:酒性辛熱,助藥力通行經絡,加速穢濁排出;若患者不宜飲酒,則以溫湯調服,顧護胃氣。

總治則
針對「痧毒壅滯、寒濕內阻」之腹痛,馬土散以溫通濁、止痛立法,通過化解中焦濕濁、恢復氣血運行而奏效,體現古方「簡捷驗便」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馬糞(煅存性)5錢,新黃土5分。
止痛。
能飲者,溫酒調服。不能飲者,溫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馬土散, 出處:《惠怡堂方》卷二。 組成:白馬糞(煅存性)5錢,新黃土5分。 主治:止痛。主治:痧肚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