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散

黃土散

HUANG T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心經 33%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土散方劑中包含「黃土」,乃因其具有獨特的藥性,可謂「以土治土」之妙法。

其一,黃土性涼燥,可吸附腸胃中的濕熱,對於暑熱所致的腹瀉、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其二,黃土性重,可沉降於腸胃,有助於止瀉固澀,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等症狀亦有療效。

總而言之,黃土散中加入黃土,不僅是因其取材方便,更重要的是其獨特的藥性,在治療相關疾病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土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小兒痘瘡餘毒太甚,遍身潰爛,膿汁不乾」,乃針對痘疹後期熱毒未清、濕濁蘊結肌膚所致。痘瘡本由濕熱火毒引發,若餘毒未盡,濕熱腐血肉則潰爛流膿,久不癒合。傳統以黃土外敷,取其收斂固澀、吸附穢濁之性,助瘡面乾燥,合內服解毒藥標本兼顧。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黃土(曠野背陰深掘)
    • 藥性推論:背陰處黃土性偏涼,質地細膩,富含礦物成分(如硅酸鹽)。《本草綱目》載:「赤痢下血,水調黄土一升服」,其涼性可緩解熱毒,煅後更增燥濕收斂之效。
    • 外治機理
      • 物理吸附:煅黃土成細粉後,可吸附瘡面滲液與膿汁,減少濕濁浸漬,促進結痂。
      • 局部涼收:性涼能緩解局部熱象,煅後微澀,助斂瘡生肌。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外治為標,內治為本。單用黃土外撲,僅處理瘡面濕濁;須合內服藥清餘毒(如黃連解毒湯類),方能根除病源。其組方簡約,呼應中醫「急則治標」之則,先控潰爛,再調內因。

延伸思考
古方選背陰處黃土,可能因其長期避陽,濕涼之性更著,適合熱毒瘡瘍。此用法與現代「礦物泥」外敷理念相通,皆透過物理性質改善病灶環境,體現「就地取材,以土制濕」的直觀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土不拘多少(取曠野背陰處深掘為妙)。
上藥安地上,炭火煅透,候冷,為乾末。
用絹或紗兜撲患處,仍服解余毒之藥。
忌動風發熱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土散,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竈中黃土、蚯蚓屎各等分。 主治:小兒卒客忤。

黃土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黃土不拘多少(取曠野背陰處深掘爲妙)。 主治:小兒痘瘡餘毒太甚,遍身潰爛,膿汁不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