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見晛膏方中包含血餘炭,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血餘炭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見晛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餘炭的加入能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血餘炭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一些伴隨熱毒、出血的跌打損傷,血餘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避免感染加重。
總之,血餘炭在見晛膏方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見晛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見晛膏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消散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見晛膏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而威靈仙的藥性可有效驅散寒濕、舒筋活絡,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 威靈仙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消腫止痛,進一步緩解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綜上所述,見晛膏中加入威靈仙,是充分利用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以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痺等病症。
見晛膏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具有極強的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烏頭性熱,入經絡,能祛除寒邪,溫通經脈,故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
此外,烏頭的毒性強,使用需謹慎。見晛膏中以烏頭配伍其他藥物,使其毒性降低,發揮其藥效,並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目的。
見晛膏中包含劉寄奴,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瘀血阻絡所致的諸多病症。
劉寄奴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其活血化瘀作用,則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劉寄奴的藥性恰好能夠針對這些症狀,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見晛膏」方劑中使用「土鱉蟲」的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土鱉蟲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見晛膏為外用膏藥,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土鱉蟲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通絡止痛: 土鱉蟲除了活血化瘀外,還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見晛膏中的其他藥材如乳香、沒藥等,也能起到通絡止痛的效果,配合土鱉蟲,可以更有效地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見晛膏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關節疼痛等,羌活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疏風解表: 見晛膏同時兼具疏風解表之效,羌活的辛溫之性,可促進汗腺分泌,發散風寒,並可解表止痛,緩解感冒初期症狀。
因此,羌活在見晛膏中起到了祛風散寒、疏風解表的作用,有效改善風寒濕邪所致的病症。
「見晛膏」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獨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肩臂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獨活能夠驅散寒濕、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因此成為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見晛膏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見晛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紅花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 紅花除了活血化瘀外,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見晛膏中的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也能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紅花可以增強這些藥材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總體而言,紅花在見晛膏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目的。
見晛膏中含有蛇牀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止癢: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止癢之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蛇牀子可以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消炎止癢,促進皮膚修復。
- 燥濕止癢: 見晛膏中常加入其他燥濕止癢的藥材,例如苦參、黃柏等,而蛇牀子可以增強藥效,共同達到燥濕止癢的目的。
蛇牀子在見晛膏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作,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見晛膏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蒼朮可以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改善皮膚症狀。
2. 祛風散寒: 蒼朮亦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例如風疹、蕁麻疹等,蒼朮可以起到散寒解表的作用,緩解病症。
總之,蒼朮在見晛膏中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改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還能祛風散寒,提高療效。
見晛膏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養血滋陰的功效。見晛膏主要治療外傷瘀血、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等,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
- 補血養血: 見晛膏中也常加入補血藥物,而當歸本身即為補血要藥,可以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因傷口造成氣血不足的情況,有助於傷患康復。
見晛膏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天南星性溫,具有祛風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尤其針對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見晛膏本身就以祛風止痛為主要功效,天南星的加入能增強藥效。
- 消腫散結: 天南星亦有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痰飲、瘰癧等病症。見晛膏除了祛風止痛外,亦有消腫散結之效,天南星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見晛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針對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半夏的燥濕止癢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狀。
- 解毒消腫: 半夏也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以緩解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見晛膏中加入半夏,可以增強其解毒消腫的效果,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見晛膏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消腫止痛的特性。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此外,白芥子還能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將白芥子加入見晛膏中,可以增強其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濕痹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病症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見晛膏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歸心、肝、脾經。其性潤而不燥,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尤其善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見晛膏為外用藥,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疾病,其中桃仁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見晛膏中包含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甘松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而甘松可溫經散寒,驅除風寒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行氣活血通絡:甘松亦有行氣活血、通經絡的功效,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關節組織的修復,進一步緩解疼痛。
因此,甘松在見晛膏方劑中,扮演著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以及行氣活血、通經絡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
見晛膏中加入山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消腫: 山奈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見晛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山奈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 山奈性辛,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見晛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散寒止痛作用的藥材,山奈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提升藥效。
見晛膏中含有花椒,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散寒、止痛 的功效。
花椒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見晛膏為外用膏藥,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花椒的辛溫散寒之性,可以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疼痛;其止痛作用則可以減輕疼痛症狀。此外,花椒還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可以預防感染。
因此,花椒在見晛膏中可以起到 溫經散寒、止痛 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狀。
「見晛膏」方中使用「豬牙皁」,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消炎止痛,對於外傷感染、皮膚紅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消腫生肌: 豬牙皁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對於外傷導致的潰瘍、創傷、燒傷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見晛膏」以豬牙皁為藥引,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見晛膏中包含穿山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鹹,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穿山甲的通絡活血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瘀血消散。
- 活血化瘀,散結消腫: 穿山甲還有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的功效。見晛膏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例如當歸、紅花等,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效果,加速傷口癒合。
見晛膏方劑中加入蓽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蓽茇性溫,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見晛膏本身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蓽茇有助於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蓽茇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解除氣滯血瘀,對於見晛膏所針對的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蓽茇可以起到輔助止痛的作用。
因此,蓽茇的加入,有助於見晛膏更好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見晛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見晛膏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
- 生肌斂瘡: 沒藥還具有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以促進創傷癒合。見晛膏中加入沒藥,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見晛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見晛膏治療皮膚病,往往伴隨瘀血阻滯,乳香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改善局部血液流通。
- 消腫止痛:乳香具有較強的消腫止痛作用,可減輕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見晛膏中加入乳香,可緩解患者的痛苦,加速病情的康復。
見晛膏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白芷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減輕疼痛和瘙癢。
2. 促進血液循環: 白芷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皮膚病的恢復。
見晛膏中添加松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特性:
- 收斂生肌:松香性溫燥,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
- 活血化瘀:松香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有良好療效。
因此,見晛膏中加入松香,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消腫止痛,提高療效。
見晛膏中使用商陸,主要是利用其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商陸味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作用。
對於見晛膏所治療的疾病,商陸可以發揮其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的作用,從而達到緩解疼痛、促進癒合的效果。例如,商陸可以幫助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病症,與見晛膏其他藥材配合,起到協同作用。
見晛膏中加入艾葉,乃因其具有多重功效: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能溫經散寒,有助於緩解疼痛。見晛膏主要針對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艾葉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效果。
- 活血化瘀: 艾葉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見晛膏中加入艾葉,既能溫經止痛,又能活血化瘀,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疼痛的功效。
見晛膏中加入鳳仙花,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 鳳仙花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見晛膏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鳳仙花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 祛風濕: 鳳仙花亦具祛風濕的功效,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見晛膏中加入鳳仙花,有助於緩解風濕所致的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見晛膏中添加生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溫經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見晛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而生薑可以溫散寒邪,驅除體內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寒氣凝滯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2. 解表止痛: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出體內風寒濕邪,達到解表止痛的效果。同時,生薑還具有抗炎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見晛膏所治療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適。
見晛膏方中加入青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解表:青蔥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發汗解熱之效。見晛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青蔥可助其驅散體內寒邪,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 宣肺通竅:青蔥可宣肺通竅,有助於解除風寒所致的鼻塞、頭昏等症狀。見晛膏中加入青蔥,可加強其宣肺通竅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見晛膏中包含韭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 韭菜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功效。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而韭菜的溫陽散寒功效可以驅散體內的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韭菜中含有豐富的揮發油、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見晛膏中常配合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當歸、川芎等,韭菜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活血化瘀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見晛膏方劑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性:
- 解毒消腫:大蒜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其含有的蒜素能殺滅細菌、病毒,對於外感風寒、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見晛膏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癬症,而大蒜的解毒消腫功效,有助於消滅病菌,促進傷口癒合。
- 通陽散寒:大蒜還具有通陽散寒的功效,能溫陽散寒、驅除寒濕。見晛膏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例如黃連、黃柏等,大蒜加入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平衡寒涼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損傷陽氣。
因此,見晛膏中加入大蒜,不僅有助於解毒消腫,還能溫陽散寒,起到治療皮膚病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見晛膏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以「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筋骨所致諸痛為核心,涵蓋三大方向:
- 痹症疼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凝滯氣血,導致「骨節疼痛、歷節痛風、痿痹麻木不仁」。其「漏肩風、鶴膝風」屬局部痹症,乃濕痰瘀血阻絡之象。
- 外傷瘀滯:「跌撲閃挫」致氣血瘀阻,經脈不通則痛,此膏藉溫通之性化瘀散結。
- 陰證腫毒:寒濕凝滯於肌腠,鬱而化熱不明顯之「無名腫毒」,屬局部陰寒結聚。
【組方邏輯與作用機理】
全方以「溫通透絡、祛風除濕」為總綱,分四層配伍:
1. 油相載藥透皮(麻油、頭髮)
- 麻油質潤滲透,傳統視為「引藥入經」載體;頭髮(血餘炭)熬製後具化瘀通絡之效,助藥力深入筋骨。
2. 松香與密陀僧:拔毒定痛
- 松香性溫,燥濕拔毒,黏附力強,固定藥性;
- 密陀僧(氧化鉛)收斂生肌,傳統用於瘡瘍,此處取其「斂瘡不斂邪」特性,與硫黃配伍制約烈性。
3. 硫黃為君:溫散沉寒
- 硫黃大熱,直入筋骨逐寒濕,《本草綱目》謂其「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配伍密陀僧可緩其燥烈,轉為「溫煦透達」之力,針對寒濕深伏。
4. 佐藥增效(肉桂、細辛)
- 肉桂助陽化氣,細辛通竅散寒,二者為「藥引」,臨用時添加以針對寒邪偏盛之證,增強局部溫通效果。
治療原理推演
- 物理滲透:麻油與松香形成膏體基質,促進藥物經皮吸收。
- 化學刺激:硫黃與密陀僧產生微量硫化鉛,傳統認為可「化腐生新」,刺激局部氣血流動。
- 中醫理論:以「溫藥開腠理—辛香通經絡—礦物藥鎮痛」三重路徑,破除陰凝之邪。適用於「寒性痛證」而無熱象者,體現「寒者熱之」治法。
此方結構嚴謹,以「油熬—礦物粉摻—細藥引」三步煉製,反映古代外用膏藥「峻藥緩釋」的設計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用足秤,稱麻油2斤4兩,先將頭髮入油熬半炷香,再將前藥入油熬至焦黃色,不可太枯,即濾去滓,入前松香熬化,再將絲綿濾去滓,再熬至油面起核桃花紋,先加入極細密陀僧4兩,再徐徐加入好西硫黃末1斤,投此二味時,務須慢慢灑入,不可太多太驟,以滴水成珠,離火待溫,然後摻入細藥攪勻,瓷器收貯。熬時須用桑枝不住手攪。青布攤貼,每張淨藥重4錢。
臨時加肉桂末5釐,細辛末2釐。
已破爛者勿貼,小兒孕婦勿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見晛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見晛膏,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活短頭發(曬乾)2兩(用壯年人剃下者),大黃1兩,靈仙1兩,雄鼠糞1兩,川烏8镥,草烏8錢,劉寄奴8錢,土鱉蟲(大者)30個,羌活5錢,獨活5錢,紅花5錢,蛇床子5錢,蒼朮5錢,當歸5錢,生南星5錢,生半夏5錢,白芥子5錢,桃仁5錢(上18味,俱切碎),樟冰1兩,甘松3錢,山奈3錢,花椒3錢,豬牙皂3錢,山甲(炙,研)3錢,蓽茇3錢,沒藥(不必去油,同乳香炙熱同眾藥研細)3錢,乳香5錢,白芷5錢(上10味,研極細末),新鮮煙葉汁1斤(松香6兩收,曬乾),新鮮商陸根汁1斤(松香6兩收),新鮮鬧洋花汁半斤(松香3兩收),新鮮艾葉汁半斤(松香3兩收),白鳳仙花汁半斤(松香3兩收),老生薑汁半斤(松香3兩收),蔥汁半斤(松香3兩收),韭汁半斤(松香3兩收),大蒜汁4兩(松香2兩收)。 主治:風寒濕氣,骨節疼痛,歷節痛風,痿痹麻木不仁,鶴膝風,偏頭風,漏肩風,及跌撲閃銼等傷,陰症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