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寄奴的傳統功效
1. 消食化積
雖然古代典籍中並未明確記載劉寄奴具有直接的「消食化積」功效,但從其記載的諸多作用,我們可以推測其間接的消食化積作用機理。
許多古籍都記載劉寄奴具有破血、下氣、消腫、止痛等功效。《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其「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說明劉寄奴性味苦溫,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積食常伴有氣滯血瘀,造成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其「治心腹痛,下氣水脹」,正說明其能緩解積食導致的腹部不適。《本草匯言》則提到劉寄奴「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鬱輔辛香之劑」,其中「散鬱」一詞,暗示其能疏通氣機,而氣機通暢則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劉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不適合產後氣血虧虛者使用。這說明劉寄奴藥性較強,其活血化瘀作用迅速且有力。因此,若用於消食化積,需謹慎使用,並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進行判斷。
綜上所述,雖然劉寄奴並非專門治療積食的藥物,但其活血化瘀、疏通氣機的作用,可以間接地改善積食導致的氣滯血瘀症狀,從而達到輔助消食化積的效果。 其在消食化積方面的應用,應以古代典籍記載為參考,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2. 活血化瘀
劉寄奴,古籍中屢次提及其活血化瘀之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相通之處。
多部本草書籍記載其功效,例如《新修本草》言其「主破血,下脹」,《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指出其能「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開寶本草》更強調其為「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餘疾,下血、止痛」之良藥,說明其在止血與活血方面的雙重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小兒尿血」,進一步佐證其活血功效,針對不同血瘀表現,能有不同的應用。
《神農本草經疏》深入分析其藥性:「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 此段論述點明劉寄奴苦寒之性可活血化瘀,並強調其溫性能促進血液運行。然而,也提及「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則令人痢矣」,提示其藥性較為峻猛,需謹慎使用。
《本草匯言》則從經絡角度闡述:「劉寄奴,入手少陰、足太陰經。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鬱輔辛香之劑。」認為其作用於心經與脾經,因心主血,脾統血,故能治療各種血瘀證。 然而,《本草新編》則持不同意見,認為其「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不適合產後氣血虧虛者使用。 《本草求真》則較為中肯地指出:「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認為其能促進血液運行,並能使淤滯之血通暢,同時控制出血量。
總而言之,古籍對劉寄奴活血化瘀功效的記載,雖有不同角度及見解,但皆肯定其在治療血瘀相關疾病中的作用。 其藥性峻猛,需謹慎使用,用量及配伍需依據病情及個人體質而定。
- 《新修本草》:「主破血,下脹。 」
- 《本草求真》:「劉寄奴,味苦微溫,多能破瘀通經,除症下脹,及止金瘡血出,大小便血,湯火傷毒。緣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而症瘕脹滿愈甚;行而不止,則血亦滯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3. 破血消癥
劉寄奴,古籍中多記載其「破血消癥」之功效,其機理與現代醫學對活血化瘀的認識亦有相通之處。
從古代醫籍記載可見,劉寄奴的破血功效得到廣泛認可。《新修本草》及《日華子諸家本草》簡潔明瞭地指出其「破血,下脹」及治療「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的功效。《開寶本草》則強調其在金瘡止血及產後餘疾方面的應用。 《本草蒙筌》更指出其消腫解毒的效用。 這些記載已涵蓋了劉寄奴破血消癥在不同病症上的應用,例如血瘀導致的腹痛、經閉、產後瘀血等。
《神農本草經疏》深入分析其藥性,認為其苦味能降下,辛溫之性則能通行血脈,故能破血下脹。 但同時也指出其「善走」之性,過量服用可能導致腹瀉。 《本草匯言》則從經絡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認為其通行經脈,並能散瘀,且其溫暖之性與脾部相宜,故能治療多種血瘀證。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劉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不適合用於產後氣血虧虛的情況,此與其他典籍有所出入,顯示對其藥性與應用仍有不同理解。 《本草求真》則更精闢地指出,劉寄奴能破血通經,但其作用是使瘀滯之血通暢,而非單純止血,而是調節血液的運行狀態,使之達到平衡。
綜上所述,古籍對劉寄奴破血消癥功效的描述雖略有差異,但總體一致認為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以及抑制炎症反應等相關。 然而,用藥需謹慎,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草匯言》:「劉寄奴,入手少陰、足太陰經。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郁輔辛香之劑。按劉寄奴破血之仙劑也,其性善走,專入血分,味苦歸心,而溫暖之性,又與脾部相宜,故兩入。蓋心主血,脾裹血,所以專療血證也。 」
- 《本草新編》:「劉寄奴,下氣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並治金瘡。《本草》諸書言其能解產後余疾,則誤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凡白濁之症,用數錢同車前、茯苓利水之藥服之立時通決,是走而不守可知;產後氣血大虧,即有瘀血,豈可用此迅逐之乎?」
4. 止血
劉寄奴,歷代本草皆記載其有顯著的止血功效。其止血機制並非單純收斂止血,而是透過其獨特的「破血」特性間接達到止血效果,此觀點在多部古籍中皆有論述。
《開寶本草》明確指出劉寄奴「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餘疾,下血、止痛」,將其定位為治療外傷出血及產後出血的重要藥物。 《神農本草經疏》則深入剖析其止血原理:「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 此處闡述劉寄奴苦寒之性可促進血液運行,辛溫之性則能溫通經絡,促進淤血排出,從而達到止血目的。 這也呼應了《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療小兒尿血,以及《本草求原》記載其能治疳瘡出血的臨牀經驗。
然而,劉寄奴的「破血」作用並非一味地破壞血液,而是疏通經絡,使淤積的血液得以運行。 《本草求真》精闢地指出:「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意思是,血液運行受阻,形成瘀血,才會導致出血不止;劉寄奴能破除瘀血,使血液暢通,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因此,劉寄奴的止血,並非直接止血,而是藉由促進血液循環,解決出血的根本原因。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其走血分之性,說明其作用迅速直接。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劉寄奴止血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的止血作用,而是藉由其「破血通經」的特性,解決血液瘀滯的問題,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其機制值得現代醫學進一步探討。
- 《日華子諸家本草》:「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 」
- 《開寶本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余疾,下血、止痛。 」
5. 利水消腫
單方藥物「劉寄奴」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古代典籍中亦有提及,且其作用機理與其破血、通經的特性相關。
多數古代本草書記載劉寄奴的功效著重於破血、止血和消腫止痛。例如,《新修本草》記載其「主破血,下脹」,《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能「下氣水脹」。《本草蒙筌》更直接指出其能「消焮腫癰毒」。這些記載都表明劉寄奴具有消腫作用,但並未明確指出其利水機制。
《本草新編》則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該書認為劉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並舉例說明其能治療白濁,佐以車前子、茯苓等利水藥物,療效顯著。這暗示劉寄奴可能通過快速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然而,此說法與其他本草書強調其破血功效的觀點有所不同。
綜觀各家論述,《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劉寄奴「苦能降下,辛溫通行」,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而消除瘀滯,從而間接達到消腫的效果。 《本草匯言》則指出其能「通經佐破血」,並認為其作用與心、脾經有關,說明其消腫作用可能與改善氣血運行相關。 《本草求真》則認為劉寄奴能「破瘀通經」,使血液暢通,從而解決因血液瘀滯引起的腫脹。
因此,劉寄奴的利水消腫功效可能並非其直接作用,而是其破血、通經、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的間接結果。其利水作用主要體現在《本草新編》的觀點中,但需要更多現代藥理研究佐證。
劉寄奴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劉寄奴具有抗發炎功效,可外用於治療燒傷。取其全草40克,研細。加入1克冰片,混合後加乾熱滅菌香油60毫升,攪拌成糊狀外用即可。使用時,若有塊狀凝結須充分攪拌、磨細後再使用,以利藥效發揮。
劉寄奴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他:煎湯,5-10 g;消食積單味可用至15-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敷;或感想末摻。
劉寄奴的炮製
- 揀淨雜質,去根,用水洗淨,稍浸,切段,曬乾。
- 《雷公炮炙論》:(劉寄奴)採得後去莖葉,只用實。凡使,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淨,拌酒蒸,從已至申出,曝乾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劉寄奴注意事項
- 氣血虛弱者慎用,因劉寄奴具有瀉下作用,容易加重氣血虛弱的症狀。
- 脾虛作洩者禁用,因劉寄奴會加重脾虛腹瀉的症狀。
- 不可過量服用,過量服用可能導致嘔吐、腹瀉。
劉寄奴相關的方劑
劉寄奴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