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淋散
ZHI L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脾經 28%
膽經 14%
心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淋散中包含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肝、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清熱利濕作用可有效祛除濕熱,治療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淋證,如小便赤澀、灼痛、淋瀝不盡等症狀。同時,地丁的涼血止血作用可有效止住因血熱妄行所致的尿血等症狀。
因此,地丁在止淋散中起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幫助治療因濕熱下注膀胱或血熱妄行所致的淋證。
止淋散中加入劉寄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劉寄奴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如小便赤澀、灼痛、淋瀝不盡等,劉寄奴能清熱利濕,使小便通暢。
- 止血消腫,活血化瘀:劉寄奴亦有止血消腫、活血化瘀之效。對於淋證伴隨血尿、小腹疼痛等症狀,劉寄奴可止血消腫,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因此,止淋散方中加入劉寄奴,不僅能清熱利濕,改善淋證症狀,更能止血消腫,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淋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淋證在古籍中泛指小便頻數、澀痛、淋瀝不暢等症狀,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或腎虛火旺所致。《本草綱目》等醫籍記載,此類病證常以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為治療原則。止淋散以地丁、劉寄奴兩味藥組方,均為清熱活血之品,推測其主治偏於濕熱瘀阻型淋證,症見小便赤澀刺痛、小腹脹痛、舌紅苔黃等。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地丁(2兩)
- 性味功效:苦辛寒,入心、肝經,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 方解:地丁擅解下焦濕熱,古籍載其治「癰腫惡瘡」「血熱淋閉」,能消除膀胱濕熱鬱結,緩解小便澀痛。現代研究亦表明其具抗菌抗炎作用,對泌尿系感染可能有效。
劉寄奴(2兩)
- 性味功效:苦溫,入心、脾經,破血通經,散瘀止痛。
- 方解:劉寄奴活血化瘀,適用於淋證兼見血瘀者(如尿中帶血、小腹刺痛)。其辛散之性可助地丁清熱,並改善局部氣血壅滯,促進水道通暢。
配伍特點
- 清熱與活血並行:地丁清熱解毒以治標,劉寄奴活血散瘀以助氣化,二者相輔,針對濕熱瘀阻之病機。
- 黃酒為引:黃酒溫通血脈,增強藥力透達下焦,助二藥發揮效速。
治療原理推論
- 濕熱瘀阻為淋證常見病機,此方通過清熱利濕(地丁)、化瘀通絡(劉寄奴),恢復膀胱氣化功能,達到「通則不痛」之效。適合實證淋證,若屬虛寒或腎虛淋濁則非所宜。
總結
止淋散藥簡力專,以清熱活血為核心,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法,針對濕熱夾瘀之淋證,通過疏通下焦氣血、清解熱毒而奏效。然組方較峻,需辨證明確後施用。
傳統服藥法
地丁2兩,劉寄奴2兩。
上為細面。
每服3錢,黃酒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淋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地丁2兩,劉寄奴2兩。 主治:淋證。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