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濟陰丹

神仙濟陰丹

SHEN XIAN JI YI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24%
心經 17%
肺經 12%
腎經 8%
胃經 4%
膽經 2%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神仙濟陰丹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其中常伴隨胃寒嘔逆。生薑可以溫暖脾胃,減輕寒邪對胃的刺激,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生地黃、麥冬等。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而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青皮味苦辛,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疏肝理氣,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2. 行氣消食:青皮還能行氣消食,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此藥材與方中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調節脾胃、增進食慾的功效,有利於身體的恢復。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神仙濟陰丹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但脾胃虛弱則難以吸收藥物精華,故加入陳皮以健脾和胃,增強藥物吸收,使藥效更顯著。

2. 芳香化濕:陳皮氣味芳香,能疏通氣機,化解濕氣。神仙濟陰丹常用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而腎陰虛常伴有脾虛濕困,加入陳皮有助於化解濕氣,使藥效更為全面。

神仙濟陰丹方中加入三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破瘀散結: 三稜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瘀散結之效。方中加入三稜,可幫助活血化瘀,改善陰虛內熱導致的瘀血阻滯,進而緩解陰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2. 理氣止痛: 三稜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陰虛所致的疼痛,例如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總之,三稜在神仙濟陰丹中,發揮破瘀散結、理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滋陰清熱、活血化瘀的功效。

神仙濟陰丹中包含蓬莪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消積化滯:蓬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積,化瘀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行氣止痛:蓬莪朮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神仙濟陰丹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而蓬莪朮的消積化滯和行氣止痛功效,可以幫助調理脾胃,增進食慾,改善氣血循環,進而達到整體療效。

「神仙濟陰丹」方劑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烏頭性溫熱,毒性較強,常用於寒濕痹痛、風寒咳嗽等症。但其毒性烈,需謹慎使用。

而「神仙濟陰丹」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內熱傷津等症,為何會加入烏頭呢?

其一是,烏頭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緩解陰虛導致的寒邪內侵,改善氣血運行,促進陽氣生髮。

其二是,烏頭入肝經,可疏肝解鬱,緩解陰虛火旺導致的肝氣鬱結,達到滋陰降火之效。

因此,烏頭在「神仙濟陰丹」方劑中,並非單純的燥熱之物,而是以其特殊功效,在陰陽調和中發揮作用,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但需強調,該方劑需由專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服用。

神仙濟陰丹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為滋陰補血要藥,能補益腎陰,生精填髓,適用於陰虛血虧、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神仙濟陰丹主治陰虛火旺,心煩不寐,口燥咽乾等症,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有效緩解陰虛症狀。
  2. 固本培元: 熟地黃性溫潤,入肝腎經,可補益肝腎之精血,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抵抗力。神仙濟陰丹中加入熟地黃,有助於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機體恢復。

神仙濟陰丹中包含生地黃,乃因其藥性涼血滋陰,與方劑主治的陰虛火旺症狀相符。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其清熱涼血可降腎火,滋陰生津則可滋養陰液,使陰虛之體得到補充,從而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緩解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盜汗等症狀。因此,生地黃是神仙濟陰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神仙濟陰丹中含有赤芍,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或瘀血引起的發熱、口渴、心煩、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與神仙濟陰丹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神仙濟陰丹所治療的陰虛火旺、血瘀阻滯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活血化瘀:當歸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痛經、閉經、經血量少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總之,神仙濟陰丹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滋陰補血、活血化瘀的治療目的。

神仙濟陰丹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緩解肝腎陰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肝腎陰虛之功效。神仙濟陰丹主治肝腎陰虛所致的潮熱盜汗、虛煩不眠、口乾咽燥等症,白芍可滋養肝腎陰液,緩解陰虛內熱,從而改善症狀。
  2. 緩解肝鬱氣滯,促進氣血運行: 白芍能舒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神仙濟陰丹中常加入其他疏肝理氣的藥材,如柴胡、香附等,白芍可協同作用,促進肝氣疏泄,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症狀。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劉寄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劉寄奴性苦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之功效。神仙濟陰丹主治陰虛火旺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等症,而劉寄奴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有助於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
  2. 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劉寄奴亦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舒緩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改善陰虛火旺導致的肝鬱氣滯,進一步達到治療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的目的。

神仙濟陰丹中添加薑黃,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薑黃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對於陰虛陽亢、血瘀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產後瘀血腹痛等症狀,薑黃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薑黃還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可以輔助治療一些其他疾病。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助藥力達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作用。此方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但腎陽不足,陰寒內盛,則難以有效補陰。肉桂的溫陽作用,可助其他藥物更好地達腎,以補陰降火。
  2. 溫通血脈,促進藥效發揮: 肉桂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藥效。神仙濟陰丹中藥材多性寒,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肉桂的溫通作用,可使藥物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

神仙濟陰丹中加入蒲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效。方中以其活血化瘀,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陰虛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腰膝酸軟等。
  2. 利水消腫:蒲黃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因水濕停滯引起的陰虛表現,如浮腫、小便不利等。

綜上,神仙濟陰丹中加入蒲黃,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和利水消腫的作用,改善陰虛症狀,達到滋陰補腎、益氣生津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濟陰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集中於婦科「血分病證」,其特點如下:

  1. 血病層次廣泛:從功能失調(血暈、血悶)到實質積聚(血塊、血癥)、虛損(血虛、血竭),覆蓋氣滯血瘀、血不歸經、陰血虧虛等病機。
  2. 兼顧氣血互動:既治「積氣」導致的血瘀,亦調「榮衛不調」的氣血虛弱,反映中醫「氣為血帥」的基礎理論。
  3. 標本同治傾向:針對急性出血(血崩、下血不住)與慢性虛勞(面黃肌瘦、盜汗)並存之複雜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可分為三大藥群,體現「溫通—活血—養血」的複合結構:

1. 破氣消積核心(醋製藥群)

  • 敗薑、青皮、陳皮:辛溫行氣,破滯醒脾,針對中焦氣滯引起的血瘀
  • 三稜、蓬朮:破血消癥,專攻「血瘕積塊」
  • 烏頭(醋煮減毒):溫通逐冷,解「子宮久冷」之沉寒
  • ※醋煮工藝:增強入肝經血分效力,柔化剛藥峻性

2. 活血調血輔佐

  • 劉寄奴、薑黃、蒲黃:活血止血雙向調節,尤擅「血淋」「下血不住」
  • 赤芍、當歸:活血中兼養血,防破血過度傷正

3. 滋養血分基礎

  • 熟地、生地:滋腎水以充胞宮,治「血虛血竭」之本
  • 白芍:酸收斂陰,制諸辛溫藥之燥
  • 肉桂:引火歸元,助氣化以行藥力

配伍特點

  • 動靜相制:烏頭、三稜等動藥與熟地、白芍等靜藥相配,使破血不耗陰,滋養不礙瘀。
  • 升降同調:青陳皮降氣,蒲黃(炒用可升)止血,契合「升降陰陽」之旨。
  • 臟腑兼顧:疏肝(青皮)、溫腎(肉桂)、健脾(陳皮)、養心(當歸)多經並治。

治療原理推論
通過「溫通血海—消散瘀滯—滋養陰血」三步機制:

  1. 醋製藥群破除胞宮寒凝血瘀,改善「臍腹疼痛」「血塊」等實證;
  2. 活血藥調節血流狀態,對異常出血(崩漏)與瘀阻(經閉)雙向調控;
  3. 地黃、當歸等填補耗損,解決「五心煩熱」「肌瘦盜汗」等虛象,形成攻補遞進之療效層次。

此方體現宋代以後婦科方「重視血海溫養」的學術傾向,其針對「寒瘀夾虛」複合病機的組方思路,對後世溫經湯等名方有一定啟發。

傳統服藥法


敗薑1兩,青皮1兩,陳皮1兩,三稜1兩,蓬朮1兩,烏頭1升(以上6味無以米醋2升煮,焙乾為度),熟地黃半兩,生地黃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半兩,白芍藥半兩,劉寄奴半兩,薑黃半兩,肉桂半兩,蒲黃半兩。
常服升降陰陽,溫暖血海。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薑酒送下。子宮久冷,或少腹痛,每服30-40丸,細嚼,炒薑酒送下;腸風食毒,下血不住,以槐花、劉寄奴各等分為細末,空心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經常疲勞想睡食慾不振膀胱炎梅尼爾氏病腹痛貧血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白帶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濟陰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八。 組成:敗薑1兩,青皮1兩,陳皮1兩,三棱1兩,蓬朮1兩,烏頭1升(以上6味無以米醋2升煮,焙乾爲度),熟地黃半兩,生地黃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半兩,白芍藥半兩,劉寄奴半兩,薑黃半兩,肉桂半兩,蒲黃半兩。 主治:常服升降陰陽,溫暖血海。主治:婦人胎前産後,一切積氣,血塊,血癥,血瘕,血暈,血虛,血悶,血壅,血崩,血淋,血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臍腹疼痛,腰膝沉重,乾嘔惡心,不思飲食,五心煩熱,四肢倦怠,或寒熱,嘔吐酸水,頭目暈眩,遍身隱痛,坐卧不安,經絡凝滯,榮衛不調,氣血虛弱,變成血勞熱,面黃肌瘦,夢中驚悸,虛怯盜汗,或産後有失調理,至天陰雨下,渾身疼痛,或子宮久冷,或少腹痛,室女經脈不行,腸風食毒,下血不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