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味辛苦,性溫,具有較強的去瘀作用、破血行氣力量強。其既入血分活血化瘀,又入氣分行散滯氣,為破血行氣之品。
破血行氣;通經止痛。主血瘀氣滯諸證;胞腹脅痛;婦女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用於血瘀氣滯的心、腹、胸、脅痛,經閉,產後腹痛,及跌打損傷等。
《現代實用中藥》:為芳香健胃藥,有利膽道及肝臟之消毒作用。用於黃疸,胸滿痞悶疼痛。又為止血劑,治吐血、衄血、尿血,並治痔疾。外用於膿腫創傷。
治心痛不可忍:薑黃(微炒)、當歸(切,焙)各一兩,木香、烏藥(微炒)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茱萸醋湯調下。(《聖濟總錄》薑黃散)
治九種心痛,發作無時,及蟲痛不可忍者:薑黃三分,檳榔半兩,乾漆(搗碎,炒令煙出)半兩,石灰(炒令黃色)一兩。上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薑黃散)
本品辛散溫通,能活血行氣,使瘀散滯通而痛解。治心腹痛,配當歸、木香、烏藥同用,如《聖濟總錄》薑黃散;臨床亦常配延胡索、烏藥、桂心同用,如《丹溪心法》推氣散;治經閉或產後腹痛,配當歸、川芎、紅花等;用治跌打損傷,常配蘇木、乳香等同用,如《傷科方書》薑黃湯。
配白芷、細辛可治牙痛;配大黃,白芷、天花粉外敷可治癰腫疔毒。近代臨床還用於治高血脂症,對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有一定作用。
用於風濕痛。本品辛溫而兼苦,能外散風寒濕邪,內行氣血,通經止痛,尤長於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羌活、防風、當歸等祛風濕活血之品同用。
《綱目》:治風痹臂痛。《本草正》:除心腹氣結氣脹,冷氣食積疼痛。
《本草述》:治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脘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痹,疝。
《醫林纂要》:治四肢之風寒濕痹。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薑黃: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撈起,潤透後切片,晾乾。片薑黃:揀去雜質及殘留鬚根,刷洗泥屑,晾乾。
血虛無氣滯血瘀及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