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

薑黃

JIANG HUANG

  • 英文名稱:Curcuma longa L. Curcuma longa L. Turmeric
  • 別名:寶鼎香,黃薑,姜黃
  • 來源:薑科植物薑黃的根莖,12月下旬挖出地下部分,去掉泥圭和莖稈,先出種根;摘下塊根作黃絲郁金。將根莖水洗,放入開水中焯熟,烘乾,撞去粗皮,即得乾薑黃;也可將根莖切成厚的薄片,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江西, 福建, 台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薑黃的傳統功效


1. 祛風除濕

薑黃,其祛風除濕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除濕」,而是與其理氣活血的特性密切相關。

《本草拾遺》糾正了《本經》中將薑黃誤認為寒性的說法,指出其性熱而非寒涼。《本草綱目》則將薑黃與鬱金、莪術比較,指出三者功用相近,但薑黃兼入脾,兼治氣,不同於鬱金專治血,莪術治氣中之血。更提及古方五痹湯以薑黃治療風寒濕氣導致的手臂疼痛,說明其祛風除濕的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薑黃苦辛燥烈,能洩熱散結,並能下氣破血,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效果。其“破血除風熱,消癰腫”的功效,正是其辛散苦洩之性的體現。《本草述鉤元》則強調薑黃主要治療氣證,而非單純破血,認為其活血作用是透過理氣達到的,而非直接破壞血液。

《本草求真》將薑黃與鬱金、三稜、莪朮、延胡索作比較,指出其兼治氣中之血及血中之氣,功效全面。《本草求原》則從益火生氣的角度闡述薑黃的功效,認為其理氣散結,促進津液運行,從而達到活血的目的,間接祛除風濕。《本草正義》則指出市面上有兩種薑黃,一種為片薑黃,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另一種則為質地堅實,色澤深黃者,主要用於染色,非藥用。並強調其辛溫通利之性,能破結闢惡,消痰下氣,而非單純的疏風清熱。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薑黃祛風除濕功效的理解,並非僅僅停留在單純的除濕作用,而是與其理氣、活血、散寒等多重功效緊密聯繫,通過改善氣血運行,最終達到祛除風濕的目的。 不同醫家對其性味歸經及作用機理的闡述各有側重,但都肯定了薑黃在治療風濕病證方面的應用價值。

2. 利水消腫

薑黃,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其整體藥理作用的體現。古代醫籍對其功效與作用有深入的論述,我們可以從中窺探一二。

《本草拾遺》首先糾正了前人將薑黃誤認為寒性的說法,指出其性熱。這為理解其利水消腫機制提供了基礎。溫熱之性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而利水消腫正是氣血通暢的結果。

《本草綱目》將薑黃與鬱金、蒁藥比較,指出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說明其作用不侷限於單一臟腑,而是能兼顧脾胃運化及氣機疏通。脾胃運化水液是利水消腫的關鍵,氣機通暢則能防止水液停滯。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薑黃「苦能洩熱,辛能散結」,其辛苦之力能破血除風熱,消癰腫。腫脹多因熱邪、瘀血阻滯所致,薑黃的辛散苦洩之性,正好可以化解這些病理因素,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利水作用,則與其「下氣」功效相關,氣機通暢,則水液得以正常運行。

《本草述鉤元》則強調薑黃主要功效在於「治氣」,並非單純的破血藥。雖然薑黃能改善氣血瘀滯,但其利水消腫機制更傾向於調和氣機,促進水液代謝,而非直接破血逐水。

其他典籍如《本草求真》、《本草求原》、《本草正義》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薑黃的藥性及作用機制。它們都指出薑黃能理氣散結,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這些論述相互印證,共同說明薑黃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溫熱、理氣、活血等多重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總而言之,薑黃的利水消腫,是其整體藥性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結果。

3. 活血化瘀

薑黃,其活血化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見解略有差異,卻殊途同歸。

《本草拾遺》首先糾正了《本經》中將薑黃誤認為寒性的錯誤,指出其性熱。此點已奠定薑黃活血化瘀功效的基礎,因為溫熱之性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打通瘀阻。

《本草綱目》則將薑黃與鬱金、莪朮作比較,指出三者功效相近,但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說明其活血功效並非單純作用於血分,而是同時兼顧氣機的疏通。 此點在《本草求原》中得到印證,其認為薑黃“益火生氣”,通過溫陽化氣,最終使血行順暢。

《神農本草經疏》更深入地闡述了薑黃活血的機理,認為其“苦能洩熱,辛能散結”,可治療血瘀導致的心腹結積等症,並能“破血除風熱,消癰腫”,說明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強大且廣泛,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症瘕血塊、月經不通等。

然而,《本草述鉤元》提出不同觀點,認為薑黃並非專門破血之藥,其活血作用是通過理氣實現的。 它強調薑黃的功效主要在於理氣,而非直接破血,這與《本草求真》中將薑黃與鬱金、三稜、莪朮等藥物比較,指出其“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的觀點相呼應。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指出薑黃“破血立通,下氣最速”,說明其活血效果迅速且有效。

總而言之,古籍對薑黃活血化瘀功效的闡述,雖然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 其機理可能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通過溫經散寒、理氣行血,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不同醫家對其側重點的差異,反映出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4. 通經

薑黃,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具有通經之效,其機理並非單純「破血」,而是更為複雜的理氣行血作用。

《本草拾遺》糾正了《本經》中將薑黃誤認為寒性的說法,指出其性熱。 《本草綱目》則將薑黃與鬱金、莪朮作比較,認為三者功用相近但各有側重:鬱金偏入心經治血;薑黃兼入脾經,兼治氣;莪朮則入肝經,治氣中之血。 值得注意的是,李時珍引述戴原禮《要訣》,說明片子薑黃能治療手臂疼痛,說明其理血作用包含了疏通經絡氣血的能力。

《神農本草經疏》深入分析薑黃的藥性,認為其辛苦之性,能破血除風熱,消癰腫,並能治療月經不通及瘀血。 蘇頌也指出其祛邪辟惡,治療氣脹及產後敗血的功效,皆源於其下氣破血的特性。

然而,《本草述鉤元》則提出不同觀點,認為薑黃諸多功效,皆圍繞著理氣為主,而非單純破血。 它指出薑黃並非強烈的破血藥物,其促進血液循環的機制,與其他破血藥有所不同。 《本草求真》進一步闡述,薑黃的功效與鬱金、三稜、莪朮、延胡索相似,但薑黃更偏重於兼理氣血,而非單一作用於血分。 陳藏器則認為薑黃辛少苦多,破血通經之力勝於鬱金。

《本草求原》則從益火生氣的角度解釋薑黃的功效,認為其辛溫之性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通經的效果。《本草正義》則辨析了薑黃的品種,並說明其破血、消腫的功效,是源於辛能散、溫能通的藥性,而非單純的疏風清熱。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薑黃通經功效的理解,並非簡單的破血,而是基於其理氣、活血的雙重作用,通過促進氣血運行來達到疏通經絡、改善月經不通的目的。 不同的醫家從不同角度闡述,豐富了對薑黃藥性的認識。

5. 降氣

薑黃,其「降氣」功效在歷代本草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與其辛溫走竄的特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與鬱金、莪朮功效相近卻各有側重。不同於鬱金專治血分,薑黃兼顧氣分,更能體現其降氣之效。書中提及古方五痹湯以薑黃治風寒濕氣所致手臂疼痛,佐證其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止痛降氣之效。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薑黃「苦能洩熱,辛能散結」,其「下氣」功效源於辛苦之力,可破血除風熱,消腫散結。書中更引述歷代醫家觀點,說明薑黃用於治療症瘕血塊、通經活血等症狀,皆與其降氣、活血的特性息息相關。

《本草述鉤元》則更進一步強調薑黃的治氣作用,指出其在諸多氣證,如氣脹、痞滿、喘息、胃痛等疾病中的應用,並反駁了單純將其視為破血藥的觀點,認為其活血作用是基於其理氣功效的基礎上。

《本草求真》將薑黃與鬱金、三稜、莪朮等藥物比較,指出薑黃「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此「兼治」的特性,便是其降氣功效的體現。

綜上所述,古籍對薑黃降氣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指降低氣體,而是指其通過辛溫走竄的特性,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理氣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 《本草求原》中「益火生氣」的論述,也從另一角度說明薑黃溫通的性質有助於促進氣機運行。 不同古籍對其性味歸經的描述雖略有差異,但其降氣功效在臨牀應用中得到廣泛驗證。

6. 理氣行氣

薑黃,其理氣行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頗為值得探討。

《本草拾遺》首先糾正了前代典籍中關於薑黃性寒的錯誤,指出其性熱。此點奠定了薑黃理氣功效的基礎,因溫熱之性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

《本草綱目》將薑黃、鬱金、莪術三藥作比較,指出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與專治血的鬱金及治氣中之血的莪術有所區別。書中提及古方五痹湯用薑黃治風寒濕氣手臂痛,說明其理氣功效在臨牀上的應用。

《神農本草經疏》更深入分析薑黃的藥性,認為其苦能洩熱,辛能散結,故能治心腹結積等血分病症,同時兼能治氣,具有下氣的功效。書中更引述其他醫籍,說明薑黃在治療症瘕血塊、通經活絡等方面的作用,皆與其理氣破血的功效相關。

《本草述鉤元》則強調薑黃在治療各種氣證上的應用,如氣脹、胃痛、痹痛等,並指出薑黃的治療重點在於理氣,而非單純破血。這點與其他一些典籍中將薑黃歸為破血藥的說法有所不同,值得注意。

《本草求真》將薑黃與鬱金、三稜、莪術等藥物比較,指出薑黃入脾,既治氣中之血,又兼治血中之氣,其理氣功效更為全面。

《本草求原》則從益火生氣的角度解釋薑黃的理氣機制,認為其辛溫之性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理氣散結的目的。

《本草正義》則對薑黃的品種和功效進行了更細緻的描述,指出不同品種的薑黃在應用上有差異,並再次強調其辛溫散結、理氣下氣的作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薑黃理氣功效的認識逐步深入,從最初的性味辨識到藥性機理的探討,都說明薑黃確有良好的理氣行氣功效,並在臨牀上得到廣泛應用。 其理氣作用並非單純的疏通氣機,而是與其溫熱之性、破血之功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7. 止血

薑黃,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理並非單純的「止血」,而是透過複雜的藥性作用,達到改善血液運行、消除瘀滯的目的。

《本草拾遺》首先糾正了前人將薑黃誤認為寒性的說法,指出其性熱。而《神農本草經疏》則進一步闡述其止血機理,認為薑黃「苦能洩熱,辛能散結」,能有效治療心腹結積等涉及血瘀的病症。書中更提到薑黃能「治症瘕血塊,又通月經及撲損瘀血」,說明其能促進血液運行,並能處理因外力衝擊導致的瘀血。

《本草綱目》則將薑黃與鬱金、蒁藥作比較,指出三者功效相近,但薑黃兼入脾,兼治氣,暗示其止血功效並非單純作用於血液本身,而是透過調理脾胃之氣,間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血目的。 《本草求真》也強調薑黃「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

然而,《本草述》則提出不同觀點,認為薑黃並非直接破血,而是通過理氣來改善血瘀。其認為薑黃多用於治療氣滯、痞脹等症狀,並非專門的止血藥物。 《本草求原》則從整體觀點出發,指出薑黃「益火生氣」,通過溫陽化氣,促進津液運行,最終達到血液自行暢通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籍對薑黃止血功效的描述並非一致,但總體而言,薑黃的止血作用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理氣、活血、散瘀等多重作用機制,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血瘀相關疾病的目的。其止血機制,更著重於改善血液運行,而非直接凝血。

8. 破血消癥

薑黃破血消癥功效考

薑黃,其破血消癥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與其他破血藥材有所不同。本文將結合多部古籍,分析薑黃的破血消癥作用。

《本草拾遺》首先糾正了前代典籍將薑黃誤認為寒性的說法,指出其性熱。 《本草綱目》則將薑黃、鬱金、莪術三藥作比較,認為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與專治血的鬱金及治氣中之血的莪術有所區別。此說點明薑黃並非單純的破血藥,而是兼顧氣血。

《神農本草經疏》詳細闡述了薑黃破血消癥的機理:「苦能洩熱,辛能散結」,認為其苦味能洩去血分之熱,辛味能散去瘀結,故能治療心腹結積等血瘀症狀。此外,它還能「下氣」,說明薑黃具有理氣作用,並非單純的破血。 《本草求真》則進一步指出薑黃「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與鬱金、三稜、莪術等破血藥材在作用側重上有所不同。 陳藏器更認為薑黃「破血立通,下氣最速」,說明其破血功效顯著且迅速。

然而,《本草述鉤元》提出不同觀點,認為薑黃在方劑中多用於治療氣證,而非專門治療血瘀,並認為薑黃並非以「破」血為主,而是通過理氣來促進血行。 《本草求原》則從溫陽化氣的角度解釋薑黃的作用,認為其能「益火生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破血消癥的效果。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指出薑黃的兩種形態,並認為其破血消癥的功效,來自於其辛溫之性,能散結通絡,而非單純的清熱解毒或疏風散熱。

綜上所述,薑黃的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通過理氣、溫陽等多方面作用,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消癥散結的目的。其與其他破血藥材相比,更側重於氣血並治,這也是薑黃臨牀應用獨特之處。

薑黃的古代典籍


薑黃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中藥薑黃,特別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姜黃素,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多方面的抗腫瘤活性。

細胞毒性作用:

  • 薑黃50%乙醇提取物和姜黃素對白血病淋巴細胞和道爾頓淋巴瘤細胞具有細胞毒性。具體來說,薑黃提取物在1mg/ml,姜黃素在8ug/ml的濃度下,可使100%的白血病淋巴細胞死亡。對道爾頓淋巴瘤細胞產生100%死亡的濃度則分別為薑黃提取物1pg/ml和姜黃素4pg/ml。
  • 姜黃素及去甲氧基姜黃素、去二氧基姜黃素均在33pg/ml濃度下,可使肝癌細胞(HTC)100%死亡。

抑制腫瘤生長及延長生存期:

  • 在小鼠腹腔接種道爾頓淋巴瘤細胞後,給予不同濃度的薑黃提取物(10-40mg/只)或姜黃素(50mg/kg)腹腔注射10日,結果顯示,姜黃提取物和姜黃素均有抗腫瘤作用,姜黃素的效果更佳。姜黃素組在實驗組小鼠30日和60日的生存率分別為100%和60%。

拮抗促癌劑作用及預防腫瘤發生:

  • 姜黃素類似物91022、91022-s在正常細胞上具有拮抗促癌劑TPA的作用,增強細胞的通訊傳導功能,這被認為與其抗腫瘤活性有關。
  • 給予小鼠姜黃素,可降低促癌劑Beno[a]pyrene (BP)誘導的骨髓微核形成率達65%。
  • 在飼料中加入姜黃素,可明顯抑制BP誘導的小鼠前胃鱗癌和DMBA誘導的皮膚癌。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肝細胞色素B和細胞色素P450水平,增加肝中GSH含量,提高肝中GSH-S-轉移酶活性有關。
  • 姜黃和姜黃素可以逆轉黃曲霉素AFT引起的肝損傷,甚至可以逆轉AFT所致的雛鴨肝損傷,並且在體外試驗中抑制黃曲霉菌產生,AFT抑制率超過90%。

抑制腫瘤促進及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 姜黃素可以抑制DMBA和TPA聯合使用誘導的小鼠皮膚腫瘤的發生,且抑瘤效果優於綠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
  • 在體外,姜黃素對MGC803、Be17402、B16、K562、K562/ADM等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明顯的殺傷作用,並可誘導MGC803細胞凋亡。
  • 姜黃素可增強人白血細胞K562細胞的凋亡,表現為凋亡峰的增強,DNA斷裂,染色體聚集、凋亡小體的形成。

作用機制:

  • 姜黃素的防癌機制與其抑制TPA誘導的上皮鳥氨酸脫羧酶的活性及DNA的合成有關。
  • 姜黃素也能抑制炎細胞的滲出和自由基(活性氧)的釋放。通過減少氧自由基的攻擊,抑制了其促癌作用。

2. 興奮子宮

薑黃對子宮的興奮作用,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子宮收縮作用: 薑黃的煎劑或鹽酸浸出液能夠興奮小鼠和豚鼠的離體子宮,導致陣發性收縮,高濃度下甚至引發痙攣性收縮。對於兔子,無論是通過灌胃給藥還是靜脈注射,薑黃都能使其在體子宮產生收縮,並且這種收縮作用可以持續5到7小時。
  2. 抗生育作用: 薑黃的水提物和石油醚提取物,以200mg/kg的劑量給予雌性大鼠,顯示出100%的抗生育效果。
  3. 終止妊娠作用: 薑黃煎劑通過腹腔或皮下注射,對小鼠和兔子的早、中、晚期妊娠均有顯著的終止作用,終止妊娠率可達90%至100%。值得注意的是,口服薑黃並未顯示出終止妊娠的效果。
  4. 作用機制推測: 薑黃之所以能引起動物早期流產,推測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以下兩點有關:

    • 抗孕激素活性: 薑黃可能具有拮抗孕激素的作用,干擾維持妊娠所需的激素環境。
    • 宮縮作用: 薑黃的興奮子宮作用,直接導致子宮收縮,促進妊娠組織排出。
    • 抑制子宮脫腹瘤生長: 薑黃可以明顯抑制假孕小鼠創傷性子宮脫腹瘤的生長,此現象也側面支持了薑黃對子宮的干預作用。

3. 抗病原微生物

  • 抗菌作用: 薑黃的醇提取液在0.5~5.0mg/ml濃度下,薑黃素和揮發油在5~100pg/ml濃度下,可以抑制八迭球菌、高夫克氏菌、棒狀桿菌和梭狀芽胞菌的生長。 薑黃素在1:106的極低濃度下,便能抑制微珠菌。
  • 抗真菌作用: 薑黃揮發油對多種皮膚癬菌具有抑制效果,包括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羊毛狀小孢子菌和許蘭氏毛癬菌。此外,它也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裴氏著色真菌和申克氏孢子菌等真菌。
  • 抗病毒作用: 薑黃水煎劑對接種病毒的小鼠,可以延長其生存時間。針對乙型肝炎病毒(HBV),薑黃水煎劑(1g生藥/ml,稀釋至100%、75%、50%、25%四種濃度)透過斑點雜交法測定,顯示出對HBV DNA的一定抑制作用,提示薑黃可能透過抑制HBV DNA的複製來治療肝炎。

需要注意的是,薑黃素的殺菌力通常情況下較弱。

4. 抗心肌缺血

薑黃素能夠減輕異丙腎上腺素誘導的大鼠心電圖缺血性改變,具體表現為J點下移的幅度降低。同時,它能夠抑制血清中CPK(肌酸磷酸激酶)、LDH(乳酸脫氫酶)、GOT(谷草轉氨酶)等反映心肌損傷的酶類活性升高。此外,薑黃素還能抑制血清中FFA(游離脂肪酸)含量的升高。

在缺血心肌組織層面,薑黃素能夠降低MDA(丙二醛)的含量,表明其能夠減輕脂質過氧化反應,並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這種保護作用呈現劑量依賴性,即薑黃素的用量越大,保護效果越明顯。

從整體心肌功能來看,薑黃素可以提高大鼠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對大鼠心肌的缺血性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有關。

5. 抗炎鎮痛

中藥薑黃及其提取物,透過不同途徑給藥,展現出顯著的抗炎鎮痛效果。

急性炎症:

  • 薑黃的各種提取物,包括石油醚提取物、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均能有效對抗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跖急性腫脹。其中,水提取物的抗炎活性最強,其腹腔注射的 ED50 為 4.7mg/kg。醇提取物的 ED50 為 309mg/kg,石油醚提取物為 40.7mg/kg。純姜黃素的腹腔注射 ED50 為 8.7mg/kg。
  • 口服姜黃素對大鼠和小鼠角叉菜膠誘導的急性炎症也有效,但口服劑量需要比腹腔注射劑量高。小鼠口服 ED50 為 100.2mg/kg,大鼠為 48.0mg/kg。
  • 局部注射 3mg 姜黃素,對白陶土引起的大鼠炎症,24小時的抑制率為 19.7%,48小時的抑制率為 22.4%。
  • 姜黃素的天然同系物及姜黃酸鈉,對於角叉菜膠炎症也具有作用。一羥基桂皮酰基(阿魏酰基)甲烷 (p-hydroxycinamoyl (ferul) oymethane) 的效果最佳。在 30mg/kg 以內,這些同系物的抗炎效果呈現劑量依賴性。但劑量增至 60mg/kg 時,抗炎活性反而下降。
  • 大鼠口服 3mg/kg 姜黃或 0.1mg/kg 姜黃酸鈉,對甲醛所致關節炎的抑制率為 45%,其作用相當於腹腔注射 5mg/kg 氫化可的松。

慢性炎症:

  • 在肉芽腫、棉球致炎和耳廓花生四烯酸致炎的模型中,薑黃展現出抑制慢性炎症的效果。
  • 在棉球、甲醛致關節炎和肉芽腫試驗中,薑黃的石油醚提取物有效。腹腔注射 10mg/kg 的活性與 5mg/kg 氫化可的松作用相當。
  • 小鼠耳廓在塗布 3umol 或 10umol 姜黃素後 30 分鐘,再塗布 1umol 花生四烯酸引起水腫,與對照組相比,腫脹的抑制率分別為 33% 和 80%。
  • 大鼠每日口服 0.1ml/kg 薑黃揮發油,能抑制福氏佐劑誘導的關節炎。

6. 抗血小板聚集

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對血小板聚集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顯示,針對猴子的富血小板血漿(PRP)血小板聚集試驗,薑黃素在濃度1×10-5至1×10-4 mol/L範圍內,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14.43%至66.47%,對膠原蛋白(50ug/ml)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19.20%至66.70%。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濃度下,薑黃素的抑制作用甚至比阿司匹林更強。

更深入的研究揭示,薑黃素在體外對大鼠主動脈條的前列環素(PGI2)合成具有促進作用,濃度為1×10-4 mol/L時能增加PGI2的生成,而相同濃度的阿司匹林則抑制PGI2的合成。

在體內試驗中,大鼠經灌胃給予薑黃素100~300mg/kg後,其血液製成的PRP對膠原蛋白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作用,抑制率達到59.13%~83.0%。有趣的是,灌胃等量(100mg/kg)的薑黃素與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相當。

關於PGI2合成方面,大鼠灌胃薑黃素100mg/kg及200mg/kg能增加血管PGI2的合成量,但當劑量增加到300mg/kg時,PGI2的合成作用反而降低。相對的,阿司匹林在劑量為25~100mg/kg時,均會降低PGI2的合成。

進一步研究表明,薑黃素還能提高纖溶活性。整體給藥試驗(腹腔注射50mg/(kg*d),共7天)顯示,血小板抑制率下降37.26%。體外給藥的IC50值為62.56umol/L。

7. 抗氧化

薑黃之抗氧化功效主要歸因於其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薑黃素作為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其結構中具備多個酚羥基,賦予其強效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藉由捐獻電子或氫原子,薑黃素能直接中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₂⁻•)、羥基自由基(•OH)及過氧化自由基(ROO•)等多種活性氧物種(ROS),從而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降低細胞損傷。

除了直接清除自由基,薑黃素亦透過調控內源性抗氧化系統發揮功效。它能活化核因子紅細胞2相關因子2(Nrf2)通路,此為細胞內抗氧化防禦的關鍵調控者。通過Nrf2活化,薑黃素能促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和過氧化氫酶(CAT)等關鍵抗氧化酶的活性提升。研究已證實,薑黃素能顯著降低血漿及腦組織中過氧化脂質指標(MDA)含量,並提升血漿、腦組織及肝臟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這些效應呈劑量依賴性,明確顯示其清除自由基並增強內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藥理學機制。

8. 抗菌抗病毒

薑黃的抗菌抗病毒功效源於其有效成分,如薑黃素及揮發油。現代藥理研究指出,薑黃的醇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能廣譜抑制多種病原微生物,包括八迭球菌、高夫克氏菌、棒狀桿菌、梭狀芽胞菌及微珠菌等細菌,並對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真菌展現抑制作用。其抗病毒機制亦被探討,例如研究顯示,高分子聚合奈米微粒包覆之薑黃素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感染。這顯示薑黃具有作為潛在廣譜抗感染藥物的潛力。

9. 抗發炎

薑黃的抗發炎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獲得詳實分析。動物實驗顯示,薑黃的各種提取物(包括石油醚、醇及水提物)在腹腔注射四小時後,均能有效對抗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距急性腫脹,其中水提物的活性最強。其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被確認為卓越的天然抗發炎營養素,作用機制在於能有效抑制細胞內重要發炎物質,例如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的生成,從而顯著降低整體發炎反應。此外,研究發現薑黃素能大幅降低全身的發炎指標,這有助於改善多種與發炎相關的健康問題,特別是臨床上觀察到其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效益,以及提升傷口痊癒速度,這些作用均與其廣泛的抗發炎功能密切相關。

10. 防癌抗腫瘤

薑黃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在防癌抗腫瘤方面展現現代藥理潛力。分析顯示,薑黃的50%乙醇提物與薑黃素皆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尤以薑黃素效果最佳。此外,薑黃及薑黃素能逆轉黃麴黴毒素AFT引起的肝損傷。由於黃麴黴毒素為肝癌重要誘因,薑黃素的每日攝取能有效逆轉其對肝臟的損害,此機制透過保護肝細胞健康,間接達成預防肝癌之功效。這顯示其防癌作用不僅直接抑制腫瘤增殖,亦涵蓋解毒與器官保護。

11. 保肝利膽

薑黃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保肝利膽功效已獲得闡明。關於保肝作用,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薑黃素、去甲基薑黃素及去二甲氧基薑黃素,皆被證實具備顯著的保肝能力。這些類薑黃素化合物的護肝效果呈現劑量依賴性,意即其效用與使用劑量呈正相關。

至於利膽作用,薑黃提取物則透過多種組分協同發揮功效。具體而言,薑黃素、揮發油、薑黃酮、薑烯、龍腦以及倍半帖醇等成分,均能有效促進膽汁的分泌與生成。此外,這些物質亦有助於促進膽囊收縮,從而加速膽汁的排泄,改善膽汁鬱積;其中,薑黃素被認為具有最優異的利膽活性。

12. 預防心血管疾病

薑黃素(curcumin)作為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肌缺血損傷方面,展現出多重藥理機制。其核心作用源於強效的抗氧化能力,能顯著降低缺血心肌組織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丙二醛是脂質過氧化的重要生物標誌物,這表明薑黃素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從而減輕氧化應激對心肌細胞造成的損害。

此外,薑黃素能夠提升大鼠心肌對缺氧的耐受能力,並穩定細胞膜完整性,抑制心肌受損後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 CK-MB)、乳酸脫氫酶(LDH)及穀草轉氨酶(GOT, AST)等心肌酶活性的異常升高,這些酶的洩漏是心肌細胞損傷及壞死的指標。同時,薑黃素還能抑制缺血狀態下遊離脂肪酸(FFA)含量升高,有助於維持心肌能量代謝平衡,減少其對心肌細胞的毒性作用。總體而言,薑黃素透過清除自由基等方式,多靶點保護心肌細胞,對預防與改善心血管缺血性疾病具有潛在的藥理學基礎。

13. 抗凝血

薑黃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展現顯著的抗凝血作用。薑黃素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其抗凝血作用被認為優於阿司匹林。此作用機制可能涉及對血小板活化的多靶點干預。薑黃素亦可能透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進而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及預防心肌梗塞的潛在功效。

14. 降血脂

針對中藥薑黃的降血脂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成分薑黃素透過多重機制產生作用:

首先,薑黃素能夠降低高脂血症動物模型(大鼠)的血清膽固醇含量。實驗數據顯示,口服薑黃素40日後,可顯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的總膽固醇水平。

其次,薑黃素能顯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對於高脂血症大鼠,持續灌胃薑黃素,能夠有效降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甚至在高劑量下,可將甘油三酯水平恢復至正常範圍。

再者,薑黃素不僅影響血清,也能降低主動脈壁上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研究表明,薑黃素的給藥能夠減少大鼠主動脈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累積,暗示其具有潛在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此外,薑黃素還能影響血漿脂蛋白的組成。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中,薑黃素可以降低血漿中的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同時降低血漿β-脂蛋白。

15. 止痛功效

薑黃的止痛功效主要源於其興奮子宮平滑肌作用及活性成分薑黃素的多元藥理作用。薑黃能促使子宮收縮增強,有助於活血通經,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子宮疼痛。其主要有效成分薑黃素,可直接作用於子宮平滑肌細胞,提升其張力與收縮力,從而有效緩解子宮痙攣性疼痛。此外,薑黃素廣泛的抗炎與抗氧化特性,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與清除自由基,進一步減輕由炎症因子引起的各種疼痛。

16. 其他功效

抗生育作用: 薑黃水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對雌性大鼠表現出完全的抗生育效果,即100%抗生育。薑黃煎劑能有效終止小鼠及兔子的早期、中期及晚期妊娠,終止妊娠率高達90%-100%。然而,口服薑黃並未觀察到明顯的抗生育效果。薑黃終止早期妊娠的作用可以被黃體酮所拮抗,並且能抑制假孕小鼠的創傷性子宮脫腹瘤生長。

作用機制推測: 薑黃引起動物早期流產的可能機制,很可能與其抗孕激素活性和宮縮作用有關。

活血化瘀及相關作用: 薑黃味辛苦、性溫,具有顯著的祛瘀作用。其既能入血分,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又能入氣分,起到行氣散滯的作用,是破血行氣的藥物。此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現代藥理研究中發現的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保肝利膽作用存在關聯。

薑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薑黃的炮製


  • 薑黃:
    • 揀去雜質
    • 用水浸泡
    • 撈起
    • 潤透後切片
    • 晾乾
  • 片薑黃:
    • 揀去雜質及殘留鬚根
    • 刷洗泥屑
    • 晾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薑黃注意事項

  1.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 薑黃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刺激子宮收縮作用,可能影響胎兒或嬰兒健康。
  2. 高血壓患者:

    • 薑黃刺激性較強,可能引起血壓升高。
  3.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 薑黃促進胃腸蠕動、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刺激消化系統。
  4. 過敏體質:

    • 薑黃刺激性較強,有些人可能對薑黃過敏。

薑黃相關的方劑


薑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月經稀少閉經上腹胃脘痛牙齦出血手臂痛吐血腹痛黃疸慢性肝炎高血脂心絞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關節疼痛牙周疾病帶狀疱疹動脈損傷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心臟病疼痛產後腹痛病毒感染天花肝癌面部疼痛肩頸痠痛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慢性鼻炎中耳炎卵巢炎五十肩僵直性脊椎炎脖子頸項酸痛背痛阿茲海默症女外陰痛感冒蕁麻疹肩關節痛顳顎關節痛腕部關節痛鼻竇炎子宮發炎憂鬱性障礙恐懼性焦慮障礙打噴嚏肋間神經疼痛下腹部痛大腿內側疼痛胃腸脹氣大腿前側外側疼痛鼻子癢下腹脹氣月經顏色紫黯臀部痠痛上半身側邊痛側臀部痛手掌痛手背痛下背部疼痛上背部疼痛中背部疼痛尾椎疼痛肩胛下痛側頸痛肩頸交接處肩痛前側頸痛大椎穴痛肩井穴附近肩痛胸骨疼痛前胸上部位疼痛肩後部肩痛肩背交接處肩痛肩中部肩痛膏肓痛肩胛部位痛肩前部肩痛下巴痛耳朵痛無名指扳機指中指扳機指腱鞘囊腫小指扳機指食指扳機指扳機指大腸激擾綜合症膝關節疾病腕管綜合症系統性紅斑性狼瘡食指痛中指痛無名指痛大拇指痛合谷穴附近痛腳底外側痛腳踝內側後側痛手肘關節痛踝關節疼痛腳部疼痛手肘外側痛膝蓋痛小腿前側疼痛小腿前側外側痛小腿內側疼痛纖維肌痛症妥瑞氏症腳踝外側前側痛腳外側痛手掌尺部痛腳背痛腳底內側痛腳跟痛右下腹側部痛經常放屁月經延後到來手掌魚際附近痛掌跟附近痛手腕背部痛鼻部疼痛膝蓋後側痛小指痛四肢感到疼痛全身酸痛容易健忘腹股溝痛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手肘內側痛膝蓋內側痛手肘窩痛媽媽手膝蓋外側前側痛恥骨痛睪丸疼痛腫脹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子宮肌瘤牛皮癬腳三趾痛腳二趾痛腳大趾痛月經夾有血塊月經不調言語障礙小腿後側疼痛大腿後側疼痛腳四趾痛大腿疼痛手部疼痛乳房硬結腳五趾痛太衝穴附近痛腳內側痛鼻塞半身不遂淋巴結腫大月經腹痛

薑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薑黃素(Curcumin), 去甲氧基薑黃素(Desmethoxycurcumin), 二氫薑黃素(Dihydrocurcumin), 薑黃新酮(Curlone), 薑黃酮醇A(Turmeronol A), 薑黃酮醇B(Turmeronol B), 大牻牛兒酮-13醛(Germacrone-13-al), 原莪朮二醇(Procurcumadiol), 莪朮雙環烯酮(Curcumenone), 去氫莪朮二酮(Dehydrocurdione), α-薑黃酮(α-Turmerone), 甜沒藥薑黃醇(Bisacurone), 莪朮烯醇(Curcumenol), 異原莪朮烯醇(Isoprocurcumenol), 莪朮奧酮二醇(Zedoaronediol), 原莪朮烯醇(Procurcumenol), 表原莪朮烯醇(Epiprocurcumenol), 薑黃酮(Turmerone), 芳香-薑黃酮(Ar-turmerone), 薑黃烯(Curcumene), 大牻牛兒酮(Germacrone), 芳-香薑黃烯(Ar-curcumene), 桉葉素(Cineole), 松油烯(terpinene), 莪朮醇(Curcumol), 莪朮呋喃烯酮(Curzenone), 莪朮二酮(Curdione),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檸檬烯(limonene), 芳樟醇(linalool), 丁香烯(caryophyllene), 龍腦(borne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膽甾醇(Cholesterol), 脂肪酸(Fatty acids), 鉀(Potassium), 鈉(Sodium), 鎂(Magnesium), 鈣(Calcium), 錳(Manganese), 鐵(Iron), 銅(Copper), 鋅(Zinc)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