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味消風痰散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鬱金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鬱金,旨在清熱解毒,化解風痰瘀結,緩解因風熱痰濕阻滯所致的頭風、鼻塞、咳嗽等症狀。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鬱金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頭暈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六味消風痰散中加入鬱金,不僅能清熱化痰,還能疏肝解鬱,提高療效。
六味消風痰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收斂止癢: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痰濕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丘疹等症狀,五倍子能有效緩解。
- 清熱解毒: 五倍子能清熱解毒,對於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六味消風痰散中五倍子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收斂止癢、消風止痰的功效,對於風熱痰濕引起的皮膚病和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療效。
六味消風痰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
川貝母味甘苦、性微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其潤肺止咳作用可緩解風寒引起的咳嗽,而化痰散結的功效則可幫助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阻塞,有助於消散風痰。
因此,川貝母在六味消風痰散中發揮著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咳的效果。
六味消風痰散中添加薑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化痰止咳:薑黃性溫,具有疏風散寒、燥濕化痰之效。其辛散之性可驅散風寒,並能促進痰液排出,對於風寒犯肺、痰多咳嗽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薑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風寒引起的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六味消風痰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劑中以半夏配合茯苓、澤瀉等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風痰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
- 降逆止嘔: 半夏除了化痰之外,還能降逆止嘔。六味消風痰散中,半夏與生薑等藥物搭配,可有效緩解因痰濁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六味消風痰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與 化痰散結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散結、止痛等作用。對於風痰壅盛所致的咳嗽、哮喘、喉痹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化痰止咳,並解痙止痛,緩解患者呼吸不暢,同時配合其他藥材,起到 消風散痰 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味消風痰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痰結核」,屬中醫「痰核」範疇。古代醫家認為,痰核多因風邪挾痰,流竄經絡,結聚皮裡膜外,形成局部腫塊(如瘰癧、痰核)。其性多屬風痰鬱結,或兼氣滯血瘀。方名「消風痰」點明其核心機理:散風邪、化痰濁、開鬱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化痰散結為主
- 生半夏、生南星:辛溫有毒,力專化痰散結,為治風痰要藥。生用取其峻烈之性,直搗痰核。
- 土貝母:苦微寒,清熱化痰散腫,協半夏、南星增強消痰核之力,兼防溫燥傷陰。
行氣活血為輔
- 川鬱金、薑黃:鬱金行氣解鬱,活血止痛;薑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二者暢通氣血,助痰濁消散,針對痰核伴氣滯血瘀之病機。
收斂固澀為佐
- 五倍子:酸澀收斂,外用可斂瘡消腫,與他藥辛散形成「散收並用」之勢,防痰核擴散,促進局部結聚消散。
外用導引為使
- 白蜜:甘潤緩和,既能調和藥性,防生半夏、南星刺激,又可潤澤皮膚。
- 陳酒:辛散溫通,助藥透達病所,增強行氣活血化痰之效。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外敷法直達病所,集「化痰、行氣、活血、收斂」於一體。其配伍特點有三:
- 辛散與酸收並行:生半夏、南星之辛散配五倍子之收斂,散結而不耗散。
- 溫化與寒制共存:半夏、南星溫燥,佐以土貝母微寒,制其溫性而免助熱。
- 氣血痰同調:鬱金、薑黃調氣血,半夏、南星消痰濁,共解「痰瘀互結」之勢。
推論延伸功效
除風痰結核外,此方外用或可改善:
- 痰濕凝滯所致之皮下囊腫、脂肪瘤。
- 氣滯痰瘀引發之癰腫初起(未潰者)。
- 風痰阻絡之關節腫痛(如痰濕流注)。
此方體現中醫「結者散之」之法,尤重局部痰瘀并治,然須辨明病性屬風痰實證,虛證或熱毒熾盛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川鬱金3錢,五倍子3錢,土貝母2錢,薑黃1錢5分,生半夏3錢,生南星3錢。
上為細末。
白蜜調勻,加陳酒少許,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味消風痰散,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川鬱金3錢,五倍子3錢,土貝母2錢,薑黃1錢5分,生半夏3錢,生南星3錢。 主治:風痰結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