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清心涼膈丸

NIU HUANG QING XIN LIANG G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9%
肺經 18%
胃經 13%
心經 12%
腎經 6%
膽經 5%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清心涼膈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天南星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天南星,可以幫助開竅醒神,解除心火鬱熱所致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2. 化痰散結: 天南星還能化痰散結,可以消散心火鬱熱所導致的痰熱阻滯,進而達到清心涼膈、醒神開竅的效果。

牛黃清心涼膈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方中因心火熾盛,熱擾心神,導致心煩不寧、口渴嘔逆等症狀,半夏可降胃氣,止嘔逆,解除心火上炎的症狀。
  2. 清熱解毒:半夏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牛黃、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清瀉心火,消除心火熾盛導致的熱毒,達到清心涼膈的目的。

牛黃清心涼膈丸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白附子味辛、苦,性溫,入心、脾、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功效,能解暑熱,醒神開竅,並能散瘀止痛。與方中牛黃、連翹、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相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同時也能緩解因暑熱內鬱所致的胸悶、心悸、神志不清等症狀。
  2. 燥濕化痰,通絡止痛: 白附子還具有燥濕化痰,通絡止痛的功效。與方中茯苓、半夏、陳皮等化痰藥物相配,可加強化痰止咳之效,並能疏通經絡,緩解因痰濁阻絡所致的胸痛、脅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牛黃清心涼膈丸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用於清熱解毒、安神定驚。其組成成分複雜,其中包含烏頭,這在現代藥理學看來或許令人意外,因為烏頭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然而,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烏頭是一味辛熱劇毒之品,能驅寒逐濕,通行十二經絡,具有強大的散寒止痛效果。在牛黃清心涼膈丸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取其通絡止痛之功,配合其他寒涼成分如牛黃、黃連等,形成寒熱並用的配伍原則,旨在達到寒熱平衡,既清心火,又解內寒,使全方達到清熱而不涼過,溫通而不燥烈的效果。這種配伍,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以及對藥物性味歸經的深刻理解與應用。然而,由於烏頭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中毒事件。

牛黃清心涼膈丸中加入鬱金,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鬱金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胸鬱結、口乾舌燥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達到清心涼膈之效。

二、 疏肝理氣,解鬱安神:鬱金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解鬱安神,有助於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胸悶、心煩、失眠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安神藥物,共同達到寧心安神、改善睡眠之效。

主治功效


牛黃清心涼膈丸主治功效分析

牛黃清心涼膈丸主要治療因驚駭、情志鬱結導致的心神不安、心火亢盛、痰熱壅滯之證。其臨牀表現多見於:

  • **心神不安:**患者常感心中懊憹不安,神志恍惚,坐臥不寧。此乃情志內傷,心神受損所致。
  • **心火亢盛:**表現為脈數而實,心煩易怒,甚至伴有口渴等症狀。驚駭之情易傷及心神,導致心火旺盛。
  • **痰熱壅滯:**部分患者伴有痰涎壅盛,或面頰腫脹等症狀。驚恐之情導致氣機紊亂,痰熱內阻。

從方劑組成及古籍記載的療效來看,牛黃清心涼膈丸的治療原理是清心瀉火、化痰解鬱、鎮驚安神

方劑組成分析:

雖然提供的組成僅列出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烏頭、鬱金,但缺乏牛黃等重要藥物。完整的牛黃清心涼膈丸方劑中,牛黃具有清心瀉火、鎮驚安神之功,是方劑的核心藥物。其他藥物作用如下:

  • 天南星、半夏、白附子: 三者皆具燥濕化痰之功,但兼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天南星善於散結消癥,半夏則更偏向於降逆止嘔,白附子則更強調祛風止痛,三藥合用,能有效化解痰濁,改善因痰熱壅滯所致的腫脹、疼痛等症狀。烏頭溫陽散寒,在此方中,很可能是用其溫通經絡,緩解因寒邪凝滯而致的疼痛。需要注意的是,烏頭為劇毒藥物,其使用需非常謹慎。

  • 鬱金: 活血止痛,行氣解鬱,可以疏通氣血,緩解因情志鬱結所致的胸悶、心煩等症狀。

綜上所述,牛黃清心涼膈丸通過牛黃清心瀉火,其他藥物化痰解鬱、活血通絡,從而達到鎮驚安神、改善症狀的功效。 古籍中多次記載其治療因驚駭導致的心神不安、面頰腫脹等症狀的有效性,進一步佐證了方劑的療效及治療原理。 其治療的關鍵在於針對情志病變所致的心神失調,並兼顧痰熱壅滯等病理變化。 藥物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子1兩,川烏1兩(並洗),川鬱金半兩。和益臟腑,平調營衛,順助血脈,去風化痰,散驚解熱。
上為粗末,用黃色牛膽兩枚大者,傾出碗中和藥,卻用竹片子壓開膽口,以竹葉挑入,灌令膽滿,藥盡為度,如膽汁少,以二三枚汁並之,麻繩縛住,懸掛當風處一月,日乾,去膜收汁,每修合時,添入下項藥:馬牙消、朱砂、雄黃、硼砂、腦、麝。上膽藥1兩,四味各1錢,腦、麝約之,細面煮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一歲每服10丸,二歲倍加,煎金銀、薄荷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清心涼膈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五九引《活幼口議》。 組成:天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子1兩,川烏1兩(并洗),川鬱金半兩。 主治:和益臟腑,平調營衛,順助血脈,去風化痰,散驚解熱。主治:嬰孩小兒,凡有四證八候,其經絡身體等間忽覺神不安穩,或有痰涎,或向火加棉,裏外有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