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心涼膈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考量其燥濕化痰、開竅醒神之效。
天南星性溫,入肺、脾經,能化痰止咳,且其辛散之性可開竅醒神,對於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在清心涼膈丸中,天南星主要用於化解痰濕,開通心竅,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心涼膈、開胃止嘔之功效。
清心涼膈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的功效。方中因心熱上炎,胃氣上逆而致嘔吐,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緩解症狀。
2. 化痰止咳: 半夏兼具化痰止咳之效。方中因心熱痰火上擾,導致咳嗽痰多,半夏能化痰降氣,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
因此,半夏在清心涼膈丸中發揮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心涼膈、止嘔止咳的療效。
清心涼膈丸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鬱:鬱金味辛、苦,性涼,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鬱、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心火熾盛、肝鬱氣滯引起的胸悶心煩、口苦咽乾等症狀,起到清心涼膈的作用。
2. 疏肝理氣:鬱金能疏肝理氣,調暢氣機,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使心火下降,脾胃和暢,達到治療心煩、口渴、胸悶等症狀的效果。
清心涼膈丸為清熱解毒之良方,主治心火上炎所致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方中雖名為「清心」,卻引入少量制烏頭,此乃取其辛溫走竄之性,用以通絡止痛。烏頭味辛、性熱,有毒,入心、肝、腎經,能散寒止痛,通行十二經絡。在本方中,烏頭用量極微,經過炮製減毒,與大量寒涼藥物相配,如黃芩、梔子等,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效。烏頭之辛熱可引導諸藥直達病所,增強藥力穿透力,使全方清熱而不留滯,止痛而不傷正。如此精心配伍,既保障了療效,又避免了烏頭之毒副作用,體現了中醫藥理之精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心涼膈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搐弄舌、痰喘,屬中醫「驚風」「痰熱」範疇。
- 驚搐弄舌:
- 小兒肝風易動,心火偏亢,熱極生風則見抽搐;「弄舌」為心經有熱、痰擾神明的表現,可能伴隨煩躁、口舌乾燥。
- 方名「清心涼膈」提示核心在於清心火、滌痰熱,兼平息肝風。
- 痰喘:
- 痰阻氣道或痰熱壅肺,導致呼吸急促、喉中痰鳴。此方通過化痰滌涎、開竅定喘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主方組成(膽製藥物):
- 南星、半夏、白附子:
- 均為辛溫燥烈之品,能化痰祛風,尤其擅治風痰壅盛(如驚風痰湧)。
- 經牛膽汁浸製後(牛膽苦寒),轉溫燥為涼潤,兼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小兒痰熱證。
- 川烏:
- 大辛大熱,通行經絡,助南星、白附祛風定驚,但毒性較強,膽製或可減其燥烈。
- 鬱金:
- 行氣解鬱,清心涼血,配合膽汁疏解肝鬱熱毒,防風火相煽。
二、臨用添加藥(清熱開竅):
- 青黛、焰消(硝石)、硼砂、明礬:
- 清熱瀉火、化痰散結。青黛清肝火,硝石瀉實熱,硼砂、明礬腐蝕痰涎,助痰排出。
- 雄黃、辰砂(硃砂):
- 鎮驚安神、解毒辟穢,針對驚搐痰迷。
- 片腦(冰片):
- 芳香開竅,引藥上行,醒神定驚。
三、整體配伍邏輯:
- 化痰為主,清熱為輔:
- 主方以南星、半夏等化痰,膽汁制其溫性;輔以青黛、硼砂等清熱,標本兼治。
- 風痰並治:
- 白附、川烏祛風,鬱金、辰砂鎮驚,針對「風動痰湧」病機。
- 給藥途徑:
- 薑湯送服,既可溫胃減寒涼傷中,又能助化痰開竅。
總結
此方結合膽製化痰藥與清熱鎮驚藥,透過「滌痰—清熱—熄風」三重作用,治療小兒痰熱驚風。其特色在於:
- 膽汁炮製:轉溫燥為涼潤,契合小兒「陽常有餘」體質。
- 峻藥輕投:以黍米大丸劑緩和毒性,側重「痰去熱清則風自熄」之理。
傳統服藥法
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1兩,鬱金3錢,川烏3錢。
上為末,黃牛膽汁拌勻,仍入膽內,扎口高懸,透風陰乾,陳久更妙。
臨用,每兩入青黛、焰消、硼砂、明礬、雄黃、辰砂各1錢,片腦1分,面糊為丸,如黍米大。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心涼膈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引《幼幼近編》。 組成: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1兩,鬱金3錢,川烏3錢。 主治:小兒驚搐弄舌,痰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