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五生丸

NAN XING WU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18%
胃經 18%
肺經 12%
心經 12%
腎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南星五生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天南星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化痰開竅醒神: 天南星亦有化痰開竅、醒神之效。此方可能因患者伴隨痰濕阻滯、神志不清等症狀,而天南星可化解痰濁,開通竅道,使神志清明。

南星五生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南星五生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痰多胸悶等症,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和解脾胃: 半夏還具有和解脾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南星五生丸中常配伍其他辛辣之品,如南星、半夏等,容易造成胃氣上逆,半夏可和解脾胃,防止藥物對胃的刺激。

因此,半夏在南星五生丸中,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和解脾胃,起到重要的作用。

南星五生丸中包含烏頭,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烏頭性熱,能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對於寒凝氣滯、風寒濕痹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2. 活血止痛: 烏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

南星五生丸的主要功效為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烏頭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之效,但需謹慎使用,因其毒性較強,需遵醫囑服用。

南星五生丸方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白附子性溫,善於溫經散寒,與南星的辛溫解毒之性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兩藥合用,能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2. 制約毒性,安全保障: 南星辛溫有毒,白附子則能起到解毒、緩解毒性的作用。兩藥配伍,既能發揮各自的功效,又能互相制約,提高藥物安全性。

南星五生丸中加入黃豆,是為減緩藥性,避免燥烈傷脾。南星性寒,善於化痰散結,但其寒性較強,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黃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將黃豆加入藥方,可以中和南星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加溫和,不易傷脾。此外,黃豆亦能增強藥效,使南星的化痰散結效果更加明顯。

主治功效


南星五生丸主治功效分析

南星五生丸,一方出自《幼科類萃》與《証治準繩‧幼科》,其組成包含天南星、半夏、紅烏頭(川烏)、白附子及黃豆五味藥材,旨在治療小兒風癇。綜觀其藥理組成與古籍記載,可深入剖析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藥材組成與藥性分析:

  • 天南星: 性味辛溫,歸肺、肝、脾經。具備祛風化痰、散結止痛之功,能驅散體內風邪,化解痰濁,並緩解因風痰阻滯所致的疼痛。
  • 半夏: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長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可針對體內濕痰,消除其蘊積,並降泄上逆之氣。
  • 紅烏頭(川烏):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心、肝、腎經。擅於溫陽散寒、活血止痛,能溫補體內陽氣,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
  • 白附子: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主要作用為燥濕化痰、祛風止痛,與天南星功效相似,可加強祛風化痰之力。
  • 黃豆: 性味甘平,歸脾、胃、大腸經。能補腎益氣、調和脾胃,可補益後天之本,增強機體正氣,並調和諸藥之性。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記載及藥理分析可知,南星五生丸針對小兒風癇的治療,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發揮作用:

  1. 祛風化痰: 風癇的病理核心在於風痰內阻,擾亂神明。方中天南星、半夏、白附子三者合用,辛溫燥濕,能有效祛除體內風邪,化解痰濁,使痰不致矇蔽清竅,幹擾神志。
  2. 溫陽散寒: 小兒體質多陽氣未充,易受寒邪侵襲,導致痰濁凝滯。紅烏頭(川烏)性味辛熱,具溫陽散寒之功,可助陽氣升發,散寒邪於外,促進氣血運行,從根本上改善體內陰寒之象。
  3. 補益正氣: 黃豆甘平,能補腎益氣,調和脾胃,以助機體正氣之復。此舉在祛邪的同時,兼顧補益,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疾病復發。
  4. 止痛: 風痰閉阻,寒凝血瘀均可致痛。方中天南星、白附子及川烏均有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風癇發作時的疼痛。

主治功效總結:

綜上所述,南星五生丸主治功效在於祛風化痰、溫陽散寒、補益正氣,並兼具止痛之效。通過多管齊下的治療,可有效改善小兒風癇之證。其治療核心是針對風痰內阻,兼顧體質偏頗,而非單純的止痙。方中藥材相互協同,共同作用於病機,以達到治療目的。

古文提及的服法:「上以豬心血打乾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送下」或「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二丸至五丸,不過七丸,薑湯下」,可見古代多以丸劑服用,並搭配人參湯或薑湯,亦有助於藥效發揮。

傳統服藥法


南星1兩, 半夏1兩, 川烏1兩, 白附子1兩, 大豆(去皮)1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
每服2-5丸,不過7丸,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南星五生丸, 出處:《幼科類萃》卷十四。 組成:南星1兩,半夏1兩,川烏1兩,白附子1兩,大豆(去皮)1兩。 主治:小兒風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