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散子

白散子

BAI S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4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8%
脾經 15%
胃經 14%
腎經 9%
心經 9%
膀胱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散子方劑中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烏頭性溫,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與白散子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治療頑固性疼痛: 烏頭藥性強悍,針對一些頑固性疼痛,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能發揮更強的止痛效果,但需嚴格掌握劑量及炮製方法,以避免毒性副作用。

白散子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源於其燥濕化痰之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燥濕化痰之功效。白散子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哮喘、胸悶等症狀。

天南星燥濕化痰,可化解痰液,疏通氣道,緩解呼吸困難。同時,其祛風止痙之效可抑制咳嗽,改善症狀。因此,天南星在白散子方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其治病之要藥

白散子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白散子方劑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而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降逆止嘔: 半夏亦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針對因痰濕阻滯氣機、上逆犯胃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白散子方劑中常配伍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物,如生薑、竹茹等,共同發揮止嘔作用,改善患者的胃部不適。

白散子方劑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導致的疼痛,尤其對於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消腫散結:白附子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改善水腫、腫塊等症狀,配合白散子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通經絡、消散瘀阻的效果。

因此,白附子在白散子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改善風濕痺痛、水腫等病症。

白散子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是因為羌活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1. 祛風解表: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白散子方劑本身也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2. 疏通經絡: 羌活可通經絡、散瘀止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能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效果。白散子方劑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病症,羌活的加入可增強其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

白散子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皮膚病。白散子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而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能有效控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2. 解毒消腫: 黃芩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能減輕皮膚病引起的腫痛、瘙癢等症狀。白散子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解毒消腫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散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産後痰血結滯,發爲寒熱,心胸如火煩躁」,主要針對產後氣血瘀滯,痰濁內阻,化熱擾神之證。症狀表現包括:

  1. 寒熱交替:痰血互結,阻滯氣機,營衛失和。
  2. 心胸煩熱如焚:瘀熱上擾心神,或痰熱鬱結胸中。
  3. 外用生肌滅瘢:方中煅牡蠣、龍骨等收斂之品,可促進創口癒合,減少瘢痕。

此方內在病機爲「痰瘀化熱」,外用則偏重「斂瘡生肌」,顯示其雙向調節特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煅牡蠣(3兩)

  • 作用:味鹹性微寒,煅後增強收斂固澀之效。
  • 內治:軟堅散結,化解痰瘀互結;潛陽熄風,平抑心胸煩熱。
  • 外治:斂瘡生肌,吸附瘡面滲液,促進癒合。

2. 輔藥:煅寒水石(1兩半)

  • 作用:辛鹹大寒,清熱降火。
  • 內治:直折心胸鬱熱,緩解「如火煩躁」。
  • 外治:寒涼之性可涼血消腫,抑制瘡面熱毒。

3. 佐藥:炮天南星(1分)、炒白僵蠶(1分)

  • 天南星
    • 燥濕化痰,破解痰濁壅滯;炮製後毒性減,專化痰結。
    • 外用亦有散結消腫之效。
  • 白僵蠶
    • 祛風化痰、通絡散結,助牡蠣化解痰瘀;炒後去燥性,兼熄內風。

4. 使藥:龍骨(1分)

  • 作用:與牡蠣相須爲用,增強鎮驚安神、收斂固澀之力。
  • 內治:安定心神,緩解煩躁;
  • 外治:與牡蠣共奏生肌之效。

組方思維與治療方向

  1. 痰瘀並治

    • 牡蠣、天南星、僵蠶針對「痰血結滯」,分而消之。
    • 痰化則氣機通暢,瘀散則熱無所依,寒熱自平。
  2. 清斂並行

    • 寒水石清熱,龍骨、牡蠣斂降,共解心胸煩熱。
    • 外用時,寒水石清熱防感染,煅藥收斂促愈合。
  3. 標本兼顧

    • 急則治標(清熱化痰),緩則治本(固護正氣)。

此方內服外用皆宜,內治痰瘀熱擾,外治瘡瘍不斂,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靈活辯證。

傳統服藥法


牡蠣3兩(煅,研), 寒水石1兩半(煅,研), 天南星(炮)1分, 白僵蠶(炒,去絲嘴)1分, 龍骨1分。
止疼痛,生肌肉,滅瘢痕。
上為細末。
摻瘡上。
避風將息,勿令著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霍亂心內膜炎角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散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白藥子不拘多少(爲末)。 主治:護胎。主治:妊娠傷寒。

白散子, 出處:《三因》卷十二。 組成:附子1枚(煨熟,新水浸1時久,去皮臍,焙乾)。 主治:久年咳嗽不癒。

白散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栝樓根、知母(焙)、貝母(去心)、甘草(炙,銼)各等分。 主治:小兒咳嗽。

白散子,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晉礬不拘多少(煅)、輕粉少許。 主治:妬精瘡,癢不可忍,皮膚諸瘡,手抓疽瘡,漏瘡。

白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大川烏(去皮臍)1兩,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子1兩,羌活5錢,黃芩5錢。 主治:産後痰血結滯,發爲寒熱,心胸如火煩躁。

白散子, 出處:《三因》卷二。 組成:大附子(生,去皮臍)半兩,桂府半兩,滑石半兩,園白半夏(湯洗21次)3分。 主治:肝腎虛,爲風所襲,卒中涎潮,昏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目眩暈,上實下虛,真陰耗竭;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昏不知人;霍亂吐瀉,飲食不進,小便淋瀝不通,眼赤,口瘡,咽喉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