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膈丸

清膈丸

QING G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肝經 17%
脾經 15%
胃經 15%
心經 8%
膽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膈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清膈丸主治熱邪壅肺,氣機不利,症見發熱咳嗽、痰黃黏稠、胸悶氣促等。黃芩可清解肺熱,宣暢氣機,利於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清熱解毒: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減輕炎症反應。對於熱邪所致的肺部感染,黃芩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清膈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1. 化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痰多、咳喘等症狀。清膈丸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天南星可協同其他藥物,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2. 消腫止痛:天南星亦具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清膈丸主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痰多咳嗽等症,天南星的消腫止痛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咽喉不適。

清膈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針對其 燥濕化痰 的功效。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

清膈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痰多,胸膈痞滿等症。半夏可以 化解痰熱,並 利氣行痰,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清熱化痰、開胸利膈的功效。此外,半夏也能 降逆止嘔,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膈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痰證」。傳統中醫所言「痰證」範圍廣泛,泛指因痰濕停聚引發的各種病症,如咳嗽、胸悶、嘔惡、眩暈,乃至痰熱擾神等。從組成來看,本方側重於清熱化痰、降逆消痞,適用於痰熱膠結於胸膈、肺胃之證,可能見於痰稠色黃、煩悶嘔逆、舌紅苔黃膩等表現。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芩(酒浸,炒黃)

    • 性味苦寒,酒浸炒製後寒性稍緩,兼入上焦。
    • 主清肺胃之熱,燥濕解毒,為方中清熱化痰的核心藥物。
    • 針對痰熱壅滯之胸膈煩滿、咳嗽黃痰等症。
  2. 南星(生用)

    • 生南星辛溫燥烈,毒性較強,善祛風痰、攻頑痰。
    • 生用取其峻猛之性,化頑痰膠結,適用於痰濕壅盛、經絡閉阻之證。
    • 需配伍降逆和胃之品(如半夏、生薑)以制其毒性。
  3. 半夏(湯泡七次)

    • 雖原方劑量缺失,但推測其用量與南星相當或略高(常見配伍比例為南星:半夏約1:1至1:2)。
    • 半夏經反覆湯泡後減其燥性,保留降逆化痰之功,善治痰濕停胃之嘔惡、胸痞。
    • 與南星協同增強化痰之力,兼能調和脾胃氣機。
  4. 生薑汁打糊為丸

    • 生薑汁既能解南星、半夏之毒,又可溫中止嘔,助痰濕從脾胃運化。
    • 糊丸緩釋藥性,減緩生南星對胃腸的刺激,使藥力持久作用於膈上痰結。

三、配伍思路與可能功效

  • 清熱與化痰並行:黃芩清熱,南星、半夏祛痰,共奏「熱清痰消」之效。
  • 峻藥緩攻:生南星配半夏、生薑,既能攻逐頑痰,又制毒性,避免傷正。
  • 胸膈為靶向:酒製黃芩上行,生薑辛散,引藥力趨於中上焦,專治痰熱膠結胸膈之證。

此方體現了「痰熱同治」的法則,推測適用於實證痰熱(如痰熱咳嗽、膈上痰鳴),但需結合患者體質調整。若痰稀白屬寒者,則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南星4兩(生用),半夏(湯泡7次)。
上為末,生薑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白水送下。
方中半夏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暈眩咳嗽腹瀉多痰面色發紅頭昏精神不佳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清膈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九。 組成:黃芩半斤(酒浸,炒黃),南星4兩(生用),半夏(湯泡7次)。 主治:痰證。

清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半夏(湯浸7遍,去滑,焙)、白礬(熬枯)、鉛白霜、滑石、天竺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肺感風寒,呀呷咳嗽。

清膈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當歸(去蘆)1兩,防風(去蘆)1兩,羌活1兩,大黃半兩,乾葛半兩,川芎半兩,荊芥1分,薄荷葉1分,甘草3分(炙),白芍藥1兩半。 主治:驅風涼血。主治:膈上壅熱,舌焦口瘡。

清膈丸, 出處:《簡易方》引《葉氏錄驗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七)。 組成:人參1兩,赤茯苓1兩,木通1兩,黃耆(蜜炙)1兩,生乾地黃1兩,桑白皮(蜜炙)1兩,青皮(去白)1兩,防風(去蘆)1兩,甘草(炙)1兩,枳殼(麸炒,去穰)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 主治:肺氣上壅,氣促迫塞,面赤痰實,咽膈不利,頭昏目眩,肩背拘急,及面生赤激瘙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