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膈丸

QING G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20%
脾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0%
膽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膈丸」深度探討

中藥方劑「清膈丸」,主要成分為黃芩、天南星、半夏,主治功效為痰證。痰證是指痰液異常積聚在人體內,引起的一系列證候的總稱。痰證的病理基礎是痰凝於肺、脾、腎等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出現咳嗽、氣喘、胸悶、噁心、嘔吐等一系列症狀。痰證的治療原則是化痰、止咳、平喘、通腑。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半夏:**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可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風濕痺痛、中風、癲癇、破傷風;各種咳喘痰多、痰難咯出之症;胸悶、脹氣、食積不化;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腳氣病等濕熱病症;水腫、淋閉、瘡腫、癰疽等症。

  2. **黃芩:**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3. **天南星:**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可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風濕痺痛、中風、癲癇、破傷風;各種咳喘痰多、痰難咯出之症;胸悶、脹氣、食積不化;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腳氣病等濕熱病症;水腫、淋閉、瘡腫、癰疽等症。但天南星有毒,內服須謹慎,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總結

中藥方劑「清膈丸」由半夏、黃芩、天南星三味藥組成,具有化痰、止咳、平喘、通腑的功效,主治痰證。痰證是指痰液異常積聚在人體內,引起的一系列證候的總稱。痰證的病理基礎是痰凝於肺、脾、腎等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出現咳嗽、氣喘、胸悶、噁心、嘔吐等一系列症狀。痰證的治療原則是化痰、止咳、平喘、通腑。「清膈丸」可有效治療痰證,改善痰液異常積聚在人體內引起的各種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南星4兩(生用),半夏(湯泡7次)。
上為末,生薑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白水送下。
方中半夏用量原缺。

方劑組成解釋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天南星:具有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
  •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暈眩咳嗽腹瀉多痰面色發紅頭昏精神不佳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清膈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九。 組成:黃芩半斤(酒浸,炒黃),南星4兩(生用),半夏(湯泡7次)。 主治:痰證。

清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半夏(湯浸7遍,去滑,焙)、白礬(熬枯)、鉛白霜、滑石、天竺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肺感風寒,呀呷咳嗽。

清膈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當歸(去蘆)1兩,防風(去蘆)1兩,羌活1兩,大黃半兩,乾葛半兩,川芎半兩,荊芥1分,薄荷葉1分,甘草3分(炙),白芍藥1兩半。 主治:驅風涼血。主治:膈上壅熱,舌焦口瘡。

清膈丸, 出處:《簡易方》引《葉氏錄驗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七)。 組成:人參1兩,赤茯苓1兩,木通1兩,黃耆(蜜炙)1兩,生乾地黃1兩,桑白皮(蜜炙)1兩,青皮(去白)1兩,防風(去蘆)1兩,甘草(炙)1兩,枳殼(麸炒,去穰)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 主治:肺氣上壅,氣促迫塞,面赤痰實,咽膈不利,頭昏目眩,肩背拘急,及面生赤激瘙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