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白丸

皂白丸

ZAO B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23%
胃經 18%
肝經 17%
大腸經 6%
心經 5%
腎經 5%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白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散結消腫 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 化痰止咳、散結消腫 的作用,對於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有明顯療效。此外,天南星亦具 祛風止痙 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手足麻木、痙攣抽搐等症。

因此,皁白丸中加入天南星,旨在 提高其祛風止痙、散結消腫 的效果,以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皁白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皁白丸主治痰熱咳嗽,而半夏能清肺熱,化痰濕,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治療因痰熱阻肺引起的咳嗽、嘔吐等症狀。皁白丸中加入半夏,可以加強止嘔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皁白丸方劑中包含白附子,乃取其祛風止痛之效。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可通絡止痛。

方劑中若有風寒濕邪凝滯經絡,致使疼痛者,白附子可驅除寒濕,疏通經絡,達到止痛之效。此外,白附子亦具消腫止痛之功,對於因寒濕凝滯引起的腫痛,亦有緩解之效。

故皁白丸中加入白附子,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祛風止痛、消腫止痛之功效

皁白丸是傳統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一成分的使用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烏頭,又名烏頭草,具有強大的藥理作用,主要用於驅風散寒、活血通經。入藥的烏頭通常經過加工,以去除其毒性,其中的主要成分烏頭鹼能夠刺激中樞神經,對於風濕性疾病和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在皁白丸中,烏頭的作用是協同其他中藥成分,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對於寒邪侵入、氣血不暢的病症,能夠達到較好的緩解效果。由於烏頭性寒,與其他藥材搭配時,需謹慎考慮其性能,以免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醫師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方劑的組成,以達到最優療效。這種復雜的配伍和調整,正是中醫藥理學的精髓所在。

皁白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胃止嘔之效。皁白丸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部分藥材性寒涼,易傷脾胃,引起嘔吐。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緩解寒涼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減少嘔吐的發生。
  2. 增強藥效: 生薑能促進藥物的吸收,並幫助藥效發揮。皁白丸中的某些藥材,需依靠生薑的辛溫之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生薑在皁白丸中的加入,不僅能溫中止嘔,更能增強藥效,有助於提升療效。

皁白丸中包含皁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並促進炎症消退。
  2. 潤腸通便: 皁莢富含皁苷,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皁苷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有助於治療便祕。

因此,皁白丸中加入皁莢,能夠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潤腸通便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皂白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各類痰證(風痰、酒痰、茶痰、食痰)及相關症狀:

  1. 痰濁上擾:頭痛目眩、旋暈欲倒,屬痰阻清陽之象。
  2. 痰阻經絡:手足頑麻、痰涎壅塞,因痰濕阻滯氣血運行。
  3. 泛治諸風:強調對風痰證的廣泛適用性,尤其「他藥所不能療者」,暗示本方藥力峻猛,適用於頑痰深伏之證。
  4. 寬膈益胃:通過化痰間接達到「寬利胸膈,進美飲食」之效,因痰濁去則脾胃升降得復。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邏輯

全方以「攻逐頑痰」為核心,配伍特點如下:

  1. 君藥|皂角

    • 性味辛鹼溫,具強烈化痰開竅之力。《本草綱目》載其「通肺及大腸氣,破堅癥,塗癩瘍風瘡」。
    • 重用二斤(宋代劑量,約當現代1200克),並以水反覆煎煮,取其滌痰之功,尤擅化膠結之痰。
  2. 臣藥|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

    • 三者均為生用,毒性強而化痰力峻,屬「毒藥攻痰」思路:
      • 天南星(生):專祛風痰,主「中風痰塞,口噙身強」(《開寶本草》)。
      • 半夏(生):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針對「痰飲眩悸」(《本經》)。
      • 白附子(生):祛風痰、逐寒濕,善治「面上百病,行藥勢」(《別錄》)。
  3. 佐藥|生川烏、生薑

    • 生川烏:大辛大熱,散寒通絡,助君臣藥開閉結、通陽氣,以解痰阻之頑麻。
    • 生薑:用量極大(二斤),既制諸藥之毒(如南星、半夏),又協同化痰止嘔,並以薑汁糊丸、薑湯送服,強化溫化之效。
  4. 配伍關鍵

    • 全方「生用」為主,藥性峻烈,集中於化痰、散結、通絡,體現「痰濁非悍藥不攻」的治療思維。
    • 以皂角煎煮提取藥效,再以薑汁緩和毒性,構成「峻藥緩攻」之局。

(二)治療原理

  1. 痰瘀同治:痰濁久伏易阻氣滯血,方中皂角、川烏兼具通絡之性,痰去則血行。
  2. 風痰並治:白附子、南星祛風痰,半夏燥濕痰,皂角導痰下行,共奏「痰消風自熄」之效。
  3. 脾胃雙調:痰飲多源於脾虛,然本方不補反攻,屬「急則治標」之法,待痰去後再議調補。

(三)適用證機推論

針對「痰濁膠結壅盛」之實證:

  • 病位:痰阻於肺(咳喘)、胃(嘔噁)、經絡(麻木)、清竅(眩暈)。
  • 病性:痰濕夾風寒,證見痰白稠粘、舌苔厚膩、脈滑或弦緊。

此方彰顯中醫「以毒攻毒」、「峻藥逐邪」的辨治理念,然須嚴守「痰實體壯」之辨證前提。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生)3兩,半夏(生)7錢,白附子(生)2兩,川烏頭半兩(生用,去皮臍),生薑2斤(取汁),皂角2斤(肥者,去皮子,水1升浸1宿,3次約水1鬥,煮藥)。
寬利胸膈,進美飲食,不生風痰。
上(口父)咀,以皂角同煮乾,為細末,以生薑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頭痛梅尼爾氏病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暈眩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皂白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天南星(生)3兩,半夏(生)7錢,白附子(生)2兩,川烏頭半兩(生用,去皮臍),生薑2斤(取汁),皂角2斤(肥者,去皮子,水1升浸1宿,3次約水1鬭,煮藥)。 主治:寬利胸膈,進美飲食,不生風痰。主治:諸風痰、酒痰、茶痰、食痰,頭痛目眩、旋暈欲倒,手足頑麻,痰涎壅塞,並諸風,他藥所不能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