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生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的功效。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三生丸主要用於治療痰飲咳嗽,而半夏可以有效地祛除痰濕,緩解咳嗽。此外,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痰飲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半夏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三生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及 化痰散結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 散風寒、止咳化痰、消腫止痛 的功效。三生丸主要用於治療 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煩躁 等症狀,而天南星可有效 祛除風邪、鎮靜安神、化解痰濁,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三生丸方劑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白附子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三生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以及寒濕凝滯導致的腰膝冷痛等病症,白附子可溫通經絡,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 化痰止咳,利水消腫: 白附子亦可化痰止咳,利水消腫。三生丸部分組成藥物可引發咳嗽或水腫等症狀,白附子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減輕副作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生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痰飲」為核心病機,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內科、急症及小兒病症:
- 痰飲內伏:症見頭暈目眩、嘔吐酸水,屬痰濕阻滯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上逆。
- 中風痰壅:痰涎壅盛所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或昏迷,強調「脈沉無熱」,提示痰濕偏寒、無明顯熱象。
- 痰厥頭痛:痰濁上蒙清竅,頭痛伴惡心嘔吐,屬「風痰上擾」之證。
- 小兒暑風:暑濕痰熱內陷心包,引發神昏抽搐,屬痰阻竅閉之急症。
此方主治共性為「痰濕壅滯」,無論是內傷雜病或急症,凡因痰飲、風痰、暑痰導致氣機閉阻者皆可應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角(去皮子)
- 作用:辛咸溫,具強烈祛痰開竅之效,能「通關利竅,滌垢泄濁」。
- 配伍意義:為君藥,針對頑痰膠結、竅閉神昏,直接攻逐痰涎。
2. 牽牛(頭末)
- 作用:苦寒瀉下,逐水消痰,尤善行氣分,「走氣道,通三焦」。
- 配伍意義:助皂角瀉痰下行,從二便分消痰濕,針對痰飲內伏、中焦壅滯。
3. 白礬
- 作用:酸澀寒,化痰燥濕,兼收斂浮痰,「化頑痰,醒昏瞶」。
- 配伍意義:與皂角協同,一開一收,既可化痰散結,又能防痰涎再度上泛。
4. 蘿蔔子(炒)
- 作用:辛甘平,消食化痰、降氣除脹,「生升熟降」,炒用偏降氣滌痰。
- 配伍意義:輔佐牽牛子加強降氣消痰之功,兼調理脾胃氣機。
5. 青木香
- 作用:辛溫行氣止痛,善「宣通滯氣,疏利三焦」。
- 配伍意義:佐助諸藥行氣導滯,氣行則痰消,尤適中風痰阻、氣機逆亂。
組方特點
- 攻逐為主:皂角、牽牛子、白礬均為峻烈之品,合用力專效宏,直搗痰濕巢穴。
- 升降並用:皂角開竅上行,牽牛、萊菔子降泄下行,白礬斂降浮痰,形成「痰涎從二便出」之勢。
- 兼顧氣機:青木香調暢氣機,助痰濕疏泄,防諸藥攻伐太過而氣滯。
治療原理
通過「滌痰—瀉下—行氣」三法並進,使痰飲從大便排出(方中強調「大便下痰方見效」)。尤其針對風痰、寒痰等實證痰病,非尋常健脾化濕方劑所能及,屬「急則治標」之峻劑。
總結
三生丸為痰飲重症而設,其配伍體現「痰濁非攻不除」之思路,以峻藥直折病勢,適用於痰濕壅盛、閉阻竅絡之實證。後世對其應用多謹守「痰壅脈沉」之辨證要點,避免誤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皂角(去皮子)1斤,牽牛(頭末)2斤,白礬半斤,蘿蔔子(炒)半斤,青木香半斤。
上為末,煮蘿蔔水調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食後、臨臥用溫水送服。大便下痰,方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生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胡桃仁1兩,生薑1兩(去皮,細切),杏仁1兩。 主治:咳嗽。
三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德生堂方》。 組成:皂角(去皮子)1斤,牽牛(頭末)2斤,白礬半斤,蘿蔔子(炒)半斤,青木香半斤。 主治:氣痰壅上,不升降,胸膈悶塞不通。
三生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半夏2兩,南星1兩,白附子1兩。 主治:痰飲內伏,頭暈目眩,嘔吐酸水;中風痰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厥頭痛。中脘風涎痰飲,眩瞑,嘔吐酸水,頭疼惡心。痰厥頭痛。中風昏迷,痰涎壅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脈沉無熱者。小兒暑風,暑毒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抽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