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藥鐵井欄

圍藥鐵井欄

WEI YAO TIE JING L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1%
肝經 18%
心經 12%
膽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6%
腎經 6%
脾經 5%
肺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圍藥鐵井欄方劑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難咳等症,川貝母可幫助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緩解咳嗽症狀。

二、清熱解毒: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川貝母的加入可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圍藥鐵井欄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天南星可以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2. 消痰止咳,開竅醒神:天南星亦能燥濕化痰,開竅醒神。圍藥鐵井欄中可能加入其他具有止咳化痰功效的藥材,天南星可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並改善因痰濁阻滯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連翹性味苦寒,歸肺、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利尿通淋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連翹,一方面可清熱解毒,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咽痛、口渴等;另一方面,連翹能散結消腫,對於腫塊、瘡瘍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連翹的加入對於圍藥鐵井欄方劑整體功效的發揮起到重要作用。

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 五倍子味苦澀,性寒,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其富含鞣質,能使血管收縮,並能加速凝血,因此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胃腸出血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五倍子亦具消腫止痛功效,可應用於治療跌打損傷、扭傷等。其消腫作用與其收斂性有關,可減少組織液滲出,而止痛作用則與其抑制炎症反應有關。

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加入五倍子,正是利用其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的特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加入芙蓉葉,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芙蓉葉味甘性寒,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緩解熱毒所致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同時,芙蓉葉還具涼血止血功效,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外傷出血等。

因此,圍藥鐵井欄方劑中加入芙蓉葉,旨在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圍藥鐵井欄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癰疽」,針對局部紅腫熱痛、膿瘡未潰或已潰之症。其作用以「收斂消腫」為主,透過外敷圍藥,束毒聚膿,防止瘡毒擴散,並促瘡頂局限化,輔助內服藥(如飛龍奪命丹)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牛糞灰(加倍用量)

    • 性味苦澀涼,燒灰後增強收斂吸附之力,能燥濕斂瘡,吸除瘡面滲液,輔助消腫。
    • 加倍使用,強調其固護瘡周、吸附毒邪之效。
  2. 鐵線草

    •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常用於癰瘡疔毒,助局部熱毒外泄。
  3. 草烏

    • 辛熱有大毒,外敷可麻醉止痛、破積消腫,與他藥配伍制其毒性,但針對瘀阻痛甚之癰疽能速效。
  4. 五倍子

    • 酸澀收斂,抗菌止血,促瘡面結痂,減少炎症滲出,與牛糞灰協同增強收斂。
  5. 白及、白蘞

    • 二者均具消腫生肌之效,白及黏膩能修復瘡面,白蘞清熱散結,合用以防毒邪內陷。
  6. 貝母心(川貝母)

    • 化痰散結,助消癰疽之痰瘀互結,尤適於痰熱壅滯之腫瘍。
  7. 陳小粉(炒黃)

    • 小麥粉炒黃後性溫,能和中緩急,外敷可潤澤皮膚、吸附毒素,減少刺激。

三、配伍特點

  • 收斂與消散並行:牛糞灰、五倍子收斂固瘡;鐵線草、草烏、白蘞散結攻毒,防過度收束而致毒遏。
  • 層次分明:外圍藥力由淺入深,先吸附(牛糞灰、小粉)、後滲透(草烏、貝母),終促膿毒外托。
  • 醋調增效:釅醋煎藥,取其酸收之性,助藥透皮,兼活血散瘀。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圍藥」形式,物理性包裹瘡腫,限制毒勢蔓延;藥性上結合收斂、清熱、散結,形成局部藥力屏障,迫使邪毒從瘡頂「錢孔」外洩,符合中醫「箍毒成膿」的外治思路。內外合治(外敷+內服清熱方)則標本兼顧,尤適用於瘡瘍初期未潰或潰後根盤不束者。

傳統服藥法


牛糞灰(曬乾,燒灰,用新瓷罐盛之乾處)、鐵線草、草烏、五倍子、白及、白蘞、貝母心、陳小粉(炒極黃色)各等分(牛糞灰加倍)。
收斂、消腫。
上為末。
看疽大小,用釅醋煎熱,調藥如糊,敷瘡四圍,中留錢孔,以出毒氣,乾則易之。瘡勢甚者,惡寒發熱,隨用飛龍奪命丹,仙方活命飲等,汗出則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圍藥鐵井欄,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貝母7錢,南星7錢,連翹1兩,五倍子1兩,經霜芙蓉葉1兩。 主治:癰疽。

圍藥鐵井欄, 出處:《醫統》卷八十一。 組成:牛糞灰(曬乾,燒灰,用新瓷罐盛之乾處)、鐵線草、草烏、五倍子、白及、白蘞、貝母心、陳小粉(炒極黃色)各等分(牛糞灰加倍)。 主治:收斂、消腫。主治:一切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