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葉的傳統功效
1. 解毒消腫
芙蓉葉味微辛、淡,性平涼,歸肺、肝經。其「解毒」功效在於清熱涼血、消癰散結,能外敷或內服以清除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惡瘡等症。其「消腫」作用則源於活血散瘀、通利局部,有助於消退因毒熱鬱滯引起的紅腫疼痛。對於如「纏身蛇丹」等熱毒凝結於表之證,亦能清解毒邪、緩解病灶腫痛。
2. 清肺涼血
芙蓉葉味苦性寒,歸肺經。其藥性直入肺臟,善能清解肺中鬱積之熱邪。肺主氣,亦主呼吸,當肺熱壅盛,津液受灼,可見咳嗽、咯黃稠痰、或肺熱燥咳、氣喘等症。芙蓉葉之清肺功用,即在於此,能有效肅清肺熱,使肺氣得以宣暢,恢復其正常生理功能。涼血方面,乃因其寒性入血分,血熱則可見衄血、咯血、皮膚紅疹或斑點等症狀。芙蓉葉能涼解血中熱毒,使熱隨之消散,血熱得清,故有涼血止血之效。此乃其清上焦肺熱而兼顧血分熱毒之特性。
3. 清肺熱利咽
芙蓉葉在傳統中醫藥觀點中,其清肺熱、利咽的功效,奠基於其藥性、藥味及歸經。芙蓉葉「性寒、味甘」,且「入肺經」。
肺主氣,開竅於咽喉。當肺臟受熱邪侵襲時,肺熱壅盛,臨床常表現為咳嗽、痰黃黏稠,熱邪循經上犯咽喉,導致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甚至口乾等症狀。
芙蓉葉「性寒」,寒能清熱瀉火,直接針對肺臟的熱邪進行清除。其「味甘」,甘能緩急止痛,且有潤養作用,能緩和咽喉因熱邪刺激引起的各種不適。更關鍵的是,芙蓉葉「入肺經」,這表示其藥性專門作用於肺臟及其相關脈絡,直達病所。
因此,芙蓉葉藉由其寒涼之性,能直入肺經,清洩肺臟的鬱熱,從根本上平息肺熱證候。肺熱得清,則其循經上犯咽喉的熱毒自然消解,咽喉的腫痛灼熱感亦隨之緩解,達到「利咽」的功效。這是傳統中醫透過「清肺熱」來達到「利咽」的治療邏輯。
4. 利水消腫
荷葉性味苦寒,歸心、肝、脾經。其苦味能燥濕,寒性則清熱。入脾經,有助於健脾化濕,暢通水道,導滯留水濕經小便排出,藉此利水。水腫常因濕邪內蘊,荷葉利濕除水,自然消退腫脹。其清熱解暑之功,亦能緩解濕熱鬱結所致之浮腫。
5. 清熱解毒
芙蓉葉性微寒味甘,入肝、肺、大腸經。其清熱解毒之效,乃源於其寒性善清瀉實熱,甘味則可緩解與和中。在傳統中醫觀點中,體內熱毒壅盛,常循經上犯或外發。芙蓉葉能直入相關經絡,如清肝經熱毒可緩目赤腫痛;入肺經則針對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歸大腸經則可消除熱痢等。其針對性解除熱毒,故為治療熱證瘡瘍的常用藥。
芙蓉葉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消炎
芙蓉葉的消炎抗菌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歸因於其豐富的黃酮類和鞣酸成分。黃酮類化合物展現廣譜抗菌活性,能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細胞膜通透性及酶活性,從而抑制病原體生長。同時,其抗炎作用則透過抑制發炎介質釋放(如前列腺素、細胞因子)及清除自由基實現。鞣酸成分具收斂性,能使細菌蛋白凝固,破壞其細胞結構,並抑制細菌酶活性。其抗炎機理包括減少滲出、收縮局部組織,並抑制發炎反應路徑。這些成分協同作用,有效緩解感染引致的局部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
芙蓉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內服:煎湯,10-30g。
芙蓉葉的炮製
芙蓉葉製作流程
- 取原藥材
- 除去雜質
- 噴淋清水
- 稍潤
- 切碎
- 乾燥
飲片性狀
- 不規則的絲狀或碎塊
- 被毛
- 上表面暗黃綠色
- 下表面灰綠色
- 氣微
- 味微辛
貯藏
- 乾燥容器內
- 通風乾燥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芙蓉葉注意事項
- 孕婦禁用:芙蓉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參考:《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忌服。")
芙蓉葉相關的方劑
芙蓉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芙蓉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蘆丁 (芸香甙)(rutin), 黃酮甙(Flavonoid glycosides), 酚類(Phenolic compounds), 氨基酸(Amino acids), 鞣質(Tannin), 還原糖(Reducing sugar)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