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鐵箍散

大鐵箍散

DA TIE G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7%
脾經 14%
胃經 12%
心經 10%
腎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鐵箍散中添加芙蓉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芙蓉葉性涼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而涼血止血作用則能幫助控制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將芙蓉葉加入大鐵箍散中,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功效。

大鐵箍散中加入木鱉子,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絡止痛:木鱉子可通經絡,疏通氣血,有助於改善疼痛症狀。在大鐵箍散中,木鱉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加強其通絡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因跌打損傷、風溼骨痛等引起的疼痛。

大鐵箍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痛: 白芷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效果,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齒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細辛等共同發揮疏風止痛作用,治療頭風、頭痛、齒痛等症。
  2. 通竅止癢: 白芷還具有通竅止癢的功效,可以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並可有效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在方劑中,白芷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竅不通、皮膚瘙癢等症。

大鐵箍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黃柏。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特性,主要成分為黃柏素。這些特性使得黃柏在治療某些由濕熱所引起的疾病時非常有效。在大鐵箍散中,黃柏常用來對抗因感染、炎症或其他內熱引起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尿黃等。此外,黃柏能夠針對腸道感染所導致的腹瀉、痢疾等問題發揮治療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濕熱內蘊常常會導致病邪的堆積,而黃柏能透過其清熱的特性,幫助身體排出這些有害物質,達到解毒的效果。因此,黃柏在大鐵箍散中的作用,不僅是治療症狀,還能起到調和與平衡身體陰陽的功能,促進整體的康復過程。防止病邪惡化,使治療更加有效。

大鐵箍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並抑制感染。
  2. 收斂生肌: 寒水石亦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分泌物,有利於傷口恢復。

因此,在大鐵箍散中加入寒水石,可以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

大鐵箍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大鐵箍散用於治療痄腮、丹毒等熱毒壅盛之症,大黃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使熱毒得以宣泄,達到治療目的。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痄腮、丹毒等疾病常伴有腫痛,大黃可以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大鐵箍散中包含紫荊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紫荊皮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可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2. 利水消腫: 紫荊皮亦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可起到利尿消腫的作用。

大鐵箍散中,紫荊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大鐵箍散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痛止痙:白蘞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痙的功效。對於風熱之邪引起的頭痛、牙痛、痙攣等症狀,白蘞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蘞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白蘞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大鐵箍散中加入白蘞,旨在通過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大鐵箍散中包含白笈,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痛解痙: 白笈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痛解痙之功效。方中加入白笈,可有效緩解因筋骨疼痛、痙攣所致的症狀,如腰痛、腿痛、肢體麻木等。
  2. 活血化瘀: 白笈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總而言之,白笈的加入可有效改善大鐵箍散的止痛解痙、活血化瘀功效,增強其治療筋骨疼痛、瘀血腫痛等病症的效果。

大鐵箍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大鐵箍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症狀包括四肢疼痛、麻木、腫脹,伴有皮膚瘙癢等。防風可有效祛除風寒,緩解疼痛和瘙癢,改善患者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大鐵箍散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也具有疏散風寒之效。防風與之配合,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驅散風寒,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防風在大鐵箍散中起着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大鐵箍散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大鐵箍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瘀血積聚常伴有痰濁阻滯,川貝母可清熱化痰,促進瘀血消散。

2. 解毒消腫: 川貝母除了化痰止咳外,還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跌打損傷常伴有局部紅腫熱痛,川貝母可解毒消腫,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大鐵箍散中包含羌活,主要源於其祛風濕之效。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之功。其善於疏散風寒濕邪,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因此,大鐵箍散中加入羌活,旨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以達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鐵箍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瘡瘍」,為外用圍藥(又稱「箍藥」),主要用於癰疽腫毒初起或已成瘡階段。其作用類似於現代的消炎消腫藥,透過「圍敷」患處四周,達到束毒透膿、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之效,防止瘡毒擴散,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二、組成藥材及邏輯分析

此方由多味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散結之藥組成,其配伍邏輯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清熱解毒

    • 黃柏、大黃、寒水石: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針對熱毒熾盛的瘡瘍。
    • 芙蓉葉(木芙蓉葉):清涼解毒,為古代瘡瘍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消腫排膿」。
    • 紫荊皮:活血解毒,散瘀消腫。
  2. 消腫散結

    • 木鱉子:散結攻毒,消腫止痛,但有一定毒性,外用可助破結。
    • 赤小豆:利水消腫,排膿散血。
    • 貝母(應為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癰。
  3. 活血止痛

    • 白芷、防風、羌活:辛散風邪,活血止痛,兼能透表,助藥力滲透。
    • 真地青(疑為「青黛」異名):清熱涼血,解毒消斑。
  4. 斂瘡生肌(可隨證加減)

    • 白及、白蘞:收斂止血,生肌斂瘡,適用於瘡口未潰者;若「肉脆」(組織脆弱易出血),則改為生地黃、地榆涼血止血,配合芭蕉油加強潤膚消炎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多種清熱解毒、活血散結藥的協同作用,達成以下效果:

  1. 束毒透膿:圍敷瘡瘍四周,使毒邪集中,不至擴散,同時促進膿液排出。
  2. 清熱消炎:寒涼藥材抑制局部熱毒,減輕紅腫熱痛。
  3. 活血通絡:辛散藥材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瘡毒消散。
  4. 靈活加減:針對瘡瘍不同階段(如初起、成膿、潰後)調整配伍,體現中醫「辨證外治」思想。

四、適用範圍推測

此方適合用於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明顯者),如癰、疽、疔瘡等未潰或初潰階段,藉外敷限制炎症範圍,並輔助內服藥加強療效。若瘡瘍已潰或陰證(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則需調整用藥。

五、總結

「大鐵箍散」為典型的古代外科圍藥,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活血散結,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其組成嚴謹,針對瘡瘍病機(熱毒壅滯、氣血瘀阻)設計,並可隨證加減,展現中醫外治法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芙蓉葉4兩,豬卷皮4兩,木鱉子4兩,白芷2兩,黃柏2兩,寒水石2兩,大黃1兩,紫荊皮1兩,赤豆2兩,白蘞2兩,白及1兩,防風5錢,貝母2兩,真地青1兩,羌活1兩。
如肉脆,去白及、白蘞,加生地黃、地榆,用芭蕉油調敷。
上為細末。
涼水調,圍癰四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作用,但也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如腹痛、腹瀉等。因此,在使用本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2.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服用本方期間如出現胃腸道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大鐵箍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引《瘡瘍集》。 組成:芙蓉葉4兩,豬卷皮4兩,木鱉子4兩,白芷2兩,黃柏2兩,寒水石2兩,大黃1兩,紫荊皮1兩,赤豆2兩,白蘞2兩,白及1兩,防風5錢,貝母2兩,真地青1兩,羌活1兩。 主治:瘡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