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井闌
TIE JING L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簡便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井闌方劑中包含芙蓉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芙蓉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與鐵井闌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消腫止痛:芙蓉葉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配合鐵井闌方劑中其他具有消腫止痛功效的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鐵井闌方劑中包含蒼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通鼻竅: 蒼耳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之效。鐵井闌方劑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而蒼耳能有效地解除鼻腔阻塞,促進鼻腔通氣。
- 祛風止癢: 蒼耳亦具有祛風止癢之功效。鐵井闌方劑中若同時出現皮膚瘙癢症狀,則蒼耳可起到緩解瘙癢的作用。
總體而言,蒼耳在鐵井闌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疏風散寒、通鼻竅以及祛風止癢的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契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鐵井闌」首載於《普濟方》,後見於《醫統》,主治「癰疽腫毒」。古代醫家多用此方外敷,針對癰疽初起或已成膿之局部紅腫熱痛,藉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力,緩解熱毒壅滯之證。方名「鐵井闌」或「鐵井欄」,喻其如欄柵圍護,阻邪擴散,符合「塗四圍」之外用法,意在束毒截瘡,防癰疽蔓延。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芙蓉葉(重陽前取,研末)
- 性味功效:辛涼,清熱解毒、凉血消腫。
- 選時考究:重陽前採集,因秋初氣候乾燥,葉中有效成分(如黃酮類、黏液質)濃縮,增強消炎抑菌之效。
- 治療原理:外用可直接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少腫脹疼痛,適用於陽證瘡瘍。
蒼耳(端午前取,燒存性,研末)
- 性味功效:苦辛微寒,有小毒,祛風散濕、拔毒消腫。
- 製法特點:端午採收取其生發之氣,燒存性後減其毒性,留炭藥收斂止血及吸附之性,助瘡面斂口。
- 治療原理:炭藥能吸附瘡口滲液,與芙蓉葉協同清熱燥濕,防止毒邪內陷。
三、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等分合用:二者比例平衡,芙蓉葉偏清解,蒼耳偏散斂,一清一收,共奏解毒消腫、束瘡固表之效。
- 蜜水調敷:蜂蜜甘緩潤澤,能緩和藥性、黏附成膜,延長藥效停留時間,同時潤澤局部皮膚,避免燥烈刺激。
- 塗四圍法:圍敷患處周邊,既阻斷熱毒外擴,又引邪從核心外出,體現「截斷療法」思想。
四、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組成簡潔,針對「陽熱型癰疽」設計,邏輯上亦可用於熱毒型癤腫、丹毒初起。若瘡面已潰,蒼耳炭之收斂性或可助膿液排出後瘡口癒合,然須辨膿毒是否盡除。整體體現外治方「清、消、束」三大原則,符合中醫「就近祛邪」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芙蓉葉(重陽前取,研末)、蒼耳(端午前取,燒存性,研末)各等分。
蜜水調,塗四圍。
鐵井檻(《普濟方》卷二七八)、鐵井欄(《醫統》卷九十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鐵井闌,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簡便方》。 組成:芙蓉葉(重陽前取,研末)、蒼耳(端午前取,燒存性,研末)各等分。 主治:癰疽腫毒。
鐵井闌, 出處:《瘍科綱要》引朱阆仙方。 組成:大五倍子(去蛀屑,微炒成團,候冷研細)3兩,杜蟾酥(乾,研細)5錢,藤黃3兩(先以好醋入銅杓上微火化烊,絹漉去滓聽用),明礬1兩(研),膽礬8錢(研),大黃2兩,皂角2兩,白及2兩,山慈菇2兩,天南星1兩。 主治:退腫移毒,收束瘡根。主治:癰疽大毒漫腫無垠,根腳四散,其毒不聚;瘡發於骨節轉側之間,釀膿化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