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丸中包含蒼耳,主要原因在於蒼耳的藥性。蒼耳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通鼻竅、止癢的功效。其藥性可針對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鼻癢等症狀,並能有效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
此外,蒼耳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局部腫痛,亦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將蒼耳作為蒼耳丸的組成部分,可以發揮其多方面的藥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疬瘍風」,古醫籍中「疬瘍風」多指皮膚頑疾,如癮疹、瘡癬、風疹瘙癢,或風邪鬱於肌表所致之皮膚斑塊、色素脫失等症(類似今之白癜風、麻風病初期表現)。蒼耳葉辛散苦燥,能祛風除濕,古代多用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而莨菪子(天仙子)性溫有毒,傳統用於鎮痛止痙、祛風殺蟲,二者相合,共奏祛風燥濕、通絡止癢之效,符合「疬瘍風」風邪挾濕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君藥:蒼耳葉
- 性味辛苦溫,歸肺、肝經,擅祛風濕、通鼻竅。《本草綱目》載其「炒香浸酒服,去風補益」,其辛散之力可透達肌表,苦溫之性燥濕止癢,針對風邪鬱表、濕毒內蘊之皮膚病。
臣藥:莨菪子
- 性溫有毒,含生物鹼(如東莨菪鹼),古用於「鎮痛止癢、殺蟲辟穢」(《開寶本草》)。其毒性可抑制皮膚異常瘙癢,配合蒼耳葉增強祛風邪、止頑癢之功,但需嚴控劑量。
佐使:粟米粥
- 甘平和中,緩和莨菪子毒性,兼作黏合劑。其「研粥如膏」能護胃氣,避免峻藥傷正,體現「峻藥緩攻」之配伍智慧。
邏輯推導與作用機理
- 祛風透邪:蒼耳葉辛散開泄,驅散肌表風濕;莨菪子溫通行散,助蒼耳深入絡脈除伏風。
- 燥濕解毒:二藥苦溫燥濕,針對濕毒久鬱之皮膚潰爛、癬瘡,可能通過抑制病理性滲出與細菌滋生起效。
- 協同增效:莨菪子之鎮靜作用或緩解神經性瘙癢,蒼耳調節免疫(如抗過敏),古代視為「風毒得散,癬瘡自平」。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然須注意莨菪子毒性,現代應用需專業中醫師指導調整。
傳統服藥法
蒼耳葉不拘多少(陰乾)。
上為末,用五兩,取粟米二合,煮作粥,即研粥如膏。即用莨菪子,淘去浮者,炒令黃黑色,搗細羅為末,用一兩,都相和令勻,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蒼耳葉不拘多少(陰乾)。 主治:癧瘍風。
蒼耳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二。 組成:蒼耳草子、根、莖皆可用。 主治:久瘧不癒。
蒼耳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蒼耳子2兩,苦參2兩,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蟬殼1兩(微炒)。 主治:婦人風瘙,皮膚生隱疹,癢痛,或有細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