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丹方劑中包含蒼耳,主要基於其藥性。蒼耳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
在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時,蒼耳能有效疏風散寒,通鼻竅,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此外,蒼耳還能治療風寒濕痺、齒痛、癬瘡等疾病。
因此,蒼耳作為蒼耳丹方劑的組成成分,是基於其藥性與治療目的的考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手足風濕疼痛」,推測其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腫脹或屈伸不利等證,屬中醫「痹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風濕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滯留經絡,氣血不通所致。蒼耳丹以蒼耳草為主藥,輔以蜂蜜、木瓜、薑汁,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尤其針對以濕邪為主的痹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主藥:蒼耳草
- 性味功效:蒼耳草性味苦辛、微寒(註:古代文獻或載「有小毒」),傳統用於祛風散濕、通絡止痛。其「不犯鐵器」之製法,可能為避免鐵器影響藥性(古代認為金石之器與草木藥性或相剋)。
- 取汁與熬膏:搗取自然汁後慢火熬膏,濃縮其有效成分,使藥力更專注於祛風濕。現代研究顯示,蒼耳草含蒼耳苷等成分,可能具有抗炎、鎮痛作用。
輔藥配伍邏輯
- 蜂蜜:甘緩補中,既能調和蒼耳草苦辛之性,又能潤燥防其耗傷陰血。
- 木瓜:酸溫入肝脾經,古代用於舒筋活絡、化濕和胃,助蒼耳草祛濕痹,針對「手足疼痛」有協同之效。
- 生薑汁:辛溫散寒,加強散風濕之力,且能制蒼耳草寒性(或毒性)。古人強調「薑汁熬久則苦」,故後下以保留辛散之性。
劑型設計原理
- 膏劑與丸劑:膏劑便於長期調理,丸劑利於攜服。食前服用使藥力直達病所,酒送服可引藥上行、溫通血脈,符合「治風濕宜溫通」之理。
三、推測治療機轉
此方以「祛濕通絡」為核心:
- 蒼耳草為君,祛風濕、開痹結;
- 木瓜、薑汁為臣,助除濕舒筋,兼散寒;
- 蜂蜜為佐使,緩和藥性並護脾胃。
全方側重於化解濕邪黏滯之性,適合慢性風濕痹痛,尤其濕重於寒熱者。古代可能用於現代所稱之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屬濕痹者。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衍,未涉及現代臨床應用禁忌。)
傳統服藥法
蒼耳草(去根)不拘多少。
水洗淨,少乾,不犯鐵器,截斷,搗,取自然汁,去荄滓,夏布漉過,桑柴慢火熬成膏,膏將成如稠粥時,約膏一斤,入蜂蜜四兩,木瓜末二兩,和勻,又入自然薑汁二兩同和,取起,以新瓷罐盛之。
每服2-3茶匙,食前白湯或酒下,日2-3次,以甜物壓之,湯漱口,舊疾可愈。薑汁熬久則苦,難服,或隨宜作丸,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丹,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三。 組成:蒼耳草(去根)不拘多少。 主治:手足風濕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