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草膏

蒼耳草膏

CANG ER C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國麻風病學》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肝經 33%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草膏」方劑中包含「蒼耳」,主要是利用蒼耳的藥用特性來治療相關疾病。

蒼耳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止癢、散寒通竅的功效。其種子可治鼻炎、耳聾、風寒濕痹等症。而蒼耳草的莖葉則可治皮膚瘙癢、濕疹等。因此,將蒼耳加入「蒼耳草膏」中,可發揮其消炎止癢、通鼻竅等作用,對於治療相關疾病有輔助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草膏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麻風及一切風濕之病」,重點在於「殺蟲祛風」。古代醫家認為,麻風乃風毒夾蟲邪侵襲肌腠經絡所致,而風濕諸疾多因風、寒、濕三氣雜至,痹阻筋骨。蒼耳草性味苦辛而溫,能透達表裡,既可驅散外風,又能化濕殺蟲,故為治療此類頑疾之要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方峻藥,力專效宏
    全方僅用鮮蒼耳草一味,取五斤之重,經濃煎成膏,其藥力濃縮峻猛。此體現「單刀直入」之思路,針對風毒濕邪盤踞深痼之病機,以集中藥力攻逐病邪。

  2. 殺蟲祛風之機理

  • 殺蟲:蒼耳草含蒼耳苷、生物鹼等成分,古人觀察其能「殺蟲」,可能與其毒性抑制病原微生物(如麻風桿菌)或驅除寄生蟲有關。
  • 祛風濕:辛溫之性可宣通絡脈,苦味能燥濕,促使風濕之邪從表而解。其熬膏後油脂質地,更具「潤透」之效,助藥力深入經絡搜剔病邪。
  1. 「熬膏」工藝之用意
  • 久熬濃縮後,藥性趨於溫緩,減輕鮮草生用可能之刺激,並延長藥效持續時間。
  • 去根須(性下行)、取莖葉(性升散),配合餐前餐後服用,體現「隨病位上下調藥勢」之思想:上部病後服,藉胃氣上升輸布藥力;下部病前服,趁空腹直達下焦。

三、潛在治療方向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抗炎鎮痛,緩解風濕痹痛。
  • 抑制皮膚異常增生或潰瘍(如麻風結節)。
  • 調節免疫反應,改善慢性風濕性疾病之病理狀態。

其力峻而專,適用於體實邪盛者,然須精准辨證,非泛治一般風濕。

傳統服藥法


鮮蒼耳草5斤。
殺蟲祛風。
將蒼耳草去根須切斷,約二寸長,曬乾後,放大鍋內,水十五斤,由早晨七時,熬至午後,將汁濾淨,再將外熬至晚七時,成為膏後,不加糖質。
每服1-2小匙,開水衝下,患在上部,3餐後服;患在下部,3餐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草膏, 出處:《中國麻風病學》。 組成:鮮蒼耳草5斤。 主治:殺蟲祛風。主治:麻風及一切風濕之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