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鐵箍散

十味鐵箍散

SHI WEI TIE G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1%
大腸經 8%
腎經 5%
膀胱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鐵箍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源於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其能清熱瀉火,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下肢水腫、疼痛、潰爛 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外,黃柏亦能 燥濕殺蟲,有助於治療濕熱所引起的皮膚瘙癢、糜爛 等病症。

因此,在十味鐵箍散中,黃柏的加入可有效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濕熱下肢疾患的目的。

十味鐵箍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效。十味鐵箍散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而跌打損傷常伴有局部紅腫熱痛,黃連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局部炎症反應。
  2. 收斂止痛: 黃連還具有收斂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收斂傷口,止痛消腫。在十味鐵箍散中,黃連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收斂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十味鐵箍散中包含白蘞,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脾健胃,固澀止瀉:白蘞味甘、性平,入脾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固澀止瀉的功效。十味鐵箍散主治脾虛濕盛、氣虛下陷導致的久瀉不止,白蘞可補脾固澀,改善脾胃功能,減少腹瀉。
  2. 利水消腫,止痛安胎:白蘞亦有利水消腫、止痛安胎的作用。十味鐵箍散中,白蘞有助於利水消腫,緩解因脾虛水濕積聚而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白蘞的止痛安胎作用,可減輕腹痛,緩解妊娠期的腹瀉症狀。

十味鐵箍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方中因胃氣上逆、嘔吐不止,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胃脘不適,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嘔止痛的效果。
  2. 燥濕化痰: 半夏亦具燥濕化痰之功,可祛除痰濕,改善因痰阻所致的胸悶、氣喘等症狀。方中因濕痰阻滯,半夏可化痰利氣,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通暢氣機、改善呼吸道症狀的作用。

十味鐵箍散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何首烏性微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黑鬚、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腎虛精虧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鬚髮早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強筋壯骨: 何首烏還能補肝腎,強筋骨,對於風濕痺痛、骨質疏鬆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而十味鐵箍散正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因此加入何首烏可起到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十味鐵箍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白芷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局部瘀滯,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鐵箍散作為治療跌打損傷的常用方劑,白芷的加入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使藥效更為顯著。

2. 祛風散寒: 白芷具有一定的祛風散寒功效,可以驅散外邪,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對於跌打損傷後出現的寒邪入侵,白芷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芷的加入,不僅能夠促進藥效的發揮,更能提升治療效果,使十味鐵箍散在治療跌打損傷方面更為全面。

「十味鐵箍散」中包含「百草霜」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收斂止血: 百草霜為草藥經霜降後,其草木精華凝結成霜,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十味鐵箍散以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為主,百草霜可協助收斂傷口,止血止痛。
  2. 活血化瘀: 百草霜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散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十味鐵箍散中加入百草霜,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十味鐵箍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

大黃苦寒,入肝膽二經,能清熱瀉火,瀉下通便,並可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此方以鐵箍散為基礎,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大黃的加入可助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此外,大黃亦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十味鐵箍散中加入芙蓉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芙蓉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十味鐵箍散中,芙蓉葉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散因外邪入侵或內熱壅盛引起的熱毒,同時也能涼血止血,緩解因熱毒瘀阻導致的出血症狀。

此外,芙蓉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味鐵箍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及「諸腫毒瘡」,屬中醫外科瘡瘍範疇。「發背」指背部生癰疽,多由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腫毒瘡」則泛指皮膚局部紅腫熱痛、化膿潰瘍之症。此方外用以「箍圍」為法,即圍聚毒邪、束毒消腫,防止瘡毒擴散,符合古方「鐵箍散」類製劑之核心作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1. 清熱解毒

    • 黃柏、黃連:苦寒瀉火,清解血分與中焦熱毒,抑菌消腫。
    • 大黃:瀉熱破瘀,導滯下行,外用能活血解毒,促進瘡瘍消散。
    • 芙蓉葉:清涼解毒,為瘡家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
  2. 消腫散結

    • 白蘞、半夏:白蘞瀉火散結,生肌止痛;半夏辛散消腫,化痰散結,合用可軟堅化滯。
    • 陳小粉(小麥澱粉):具吸濕斂瘡之效,助緩解局部滲液,與清熱藥共制膿腫。
  3. 活血斂瘡

    • 百草霜(鍋底灰):收斂止血,吸附毒素,古方常用於瘡口久不收斂者。
    • 何首烏:外用解毒消癰,其澀性兼能助斂瘡生肌。
  4. 辛散透邪

    • 白芷:辛溫走表,散風排膿,與寒涼藥配伍可防過遏邪氣,促進瘡毒外透。

(二)配伍特點與治療機理

  • 寒溫並用:以黃柏、黃連、大黃為主清熱瀉火,佐白芷辛散,避免寒涼冰伏邪毒。
  • 動靜結合:大黃活血、半夏散結屬「動」,百草霜、陳小粉收斂屬「靜」,共調氣血。
  • 載體增效:以豬膽汁米醋調塗,前者清熱解毒,後者散瘀軟堅,加強藥力透達。

三、推論潛在功效

  1. 抗菌消炎:黃柏、黃連、大黃等均具廣譜抗菌作用,抑制瘡瘍致病微生物。
  2. 消腫止痛:白芷、芙蓉葉可改善局部循環,減輕充血腫脹;半夏、白蘞助消散結塊。
  3. 促進癒合:百草霜、何首烏斂瘡生肌,陳小粉保護創面,利於組織修復。

此方體現中醫「清消兼施」思維,針對熱毒熾盛之陽證瘡瘍,通過外敷直達病所,圍剿邪毒,為古代外科「箍藥」代表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黃柏1.5兩,黃連1.5兩,白蘞1.5兩,半夏1.5兩,何首烏1.5兩,白芷1.5兩,陳小粉1.5兩,百草霜1.5兩,大黃2兩,芙蓉葉3兩半。
上為末。
用豬膽汁或米醋調塗患處,留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十味鐵箍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黃柏1兩半,黃連1兩半,白蘞1兩半,半夏1兩半,何首烏1兩半,白芷1兩半,陳小粉1兩半,百草霜1兩半,大黃2兩,芙蓉葉3兩半。 主治:發背,諸腫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