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散

JIN G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心經 12%
胃經 12%
脾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6%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箍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解毒 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的作用。金箍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病症。

黃柏的清熱燥濕之性,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同時其解毒之功,可消散毒素,緩解瘡瘍腫毒的症狀。因此,黃柏在金箍散中,起着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金箍散中包含白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金箍散以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為主,而白芨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血生肌的效果,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緩解疼痛:白芨除了止血生肌外,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金箍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白芨的加入可以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金箍散中加入芙蓉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芙蓉葉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抑制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涼血止血的作用,則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

因此,金箍散中加入芙蓉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並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金箍散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金箍散常用於治療皮膚瘡瘍、濕疹、疥瘡等症,而紫花地丁的清熱解毒之效能可以有效抑制病竈感染,同時其涼血消腫的功效也能減輕局部腫脹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金箍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能有效抑制咽喉部炎症反應,緩解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金箍散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蘊結之症,而天花粉的清熱解毒之性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2. 利水消腫:天花粉還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咽喉部位的腫脹,從而改善呼吸道阻塞,緩解呼吸困難。這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咽喉腫痛、呼吸不暢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金箍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金箍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白蘞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炎症。
  2. 利水消腫: 白蘞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組織液積聚,有助於減輕咽喉腫脹,緩解疼痛。

因此,金箍散中加入白蘞,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金箍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箍散,又名束毒金箍散,為中醫外科常用方劑。 可見金箍散在多本醫書中均有記載,且組成略有不同,但其主要功效皆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常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瘡瘍、疔毒、無名腫毒等症。以下就不同醫書記載的金箍散,分析其主治與治療原理:

一、《驗方新編》

  • 主治: 疔瘡什刺之後,八毒走散作腫;疔生項以上者(三陽受毒),忌用灸法,初起即用挑疔法;項以下生者(三陰受毒),可用艾灸。
  • 治療原理: 強調「挑疔法」的重要性,認為及早挑破疔頭,排出惡血,可使疔根脫出。對於頑固腫硬者,則需多針刺以排出惡血,再外塗金箍散以「箍束餘毒」,防止「走黃」。此處金箍散以鬱金、白芨、白蘞、白芷、大黃等為主,配合綠豆粉、黃柏、輕粉,以生蜜調膏,厚塗於患處周圍。方中鬱金、大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芨、白芷、白蘞生肌斂瘡,解毒消腫;黃柏清熱燥濕;綠豆粉清熱解毒;輕粉外用可收斂拔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生肌之效。

二、《瘍醫大全》

  • 主治: 癰疽發背疔毒初起;一切大毒;一切火毒及無名腫毒;癰疽初起者即消,已成者即輕。
  • 治療原理: 此書中記載多個金箍散方,組成各有側重,但皆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
    • 一方以五倍子、白芨、白蘞、生大黃、芙蓉葉為主,以蛋清、醋調敷。五倍子收斂固澀,與白芨、白蘞共奏收斂生肌之效;大黃瀉火解毒,活血消腫;芙蓉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 另一方則以膽礬、硼砂、水銀、明雄、黑鉛為主,為端午日修合,以火酒調敷。此方以重金屬及礦物藥為主,具有較強的殺菌解毒作用,但現代中醫已較少使用。
    • 同時還提到「消毒圍藥」,以炒焦白糯米研末,醋調敷患處,認為「無膿即消,有膿即潰」。

三、《外科正宗》

  • 主治: 束毒。
  • 治療原理: 此書中僅簡要提及「束毒金箍散」,並列出藥物組成:大黃,白蘞,白芨,白芷。可見其主要功效仍在於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四、《外科方外奇方》

  • 主治: 陽症結腫;一切結腫成餅成核。
  • 治療原理:
    • 一方以赤小豆、番木鱉、白芨、芙蓉葉、白蘞、生大黃、黃柏為主,以蔥蜜調塗。赤小豆利水消腫,排膿解毒;番木鱉有毒,外用可散結消腫止痛(現代中醫慎用);其餘藥物與前述方劑功效相似。
    • 另一方則以當門子、大梅片、飛黃丹、紅銀硃為主,研末收貯,用時以羊毛筆蘸灑膏上貼之。此方以芳香走竄、活血化瘀藥物為主,對於結腫有較好的消散作用。

五、《丁甘仁醫案》及《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

  • 主治: 癰疽腫毒,鎖喉痰毒等。
  • 治療原理: 丁氏醫案中多次提到金箍散,並常與沖和膏、金黃散等合用,以增強療效。其用法根據病情不同而有所區別:
    • 紅赤腫痛,發未成膿者,及夏令之時,俱用清茶同蜜調敷。
    • 成膿者,用蔥汁同蜜調敷。
    • 漫腫無頭,皮色不變者,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等症,俱用蔥酒調敷。
    • 風熱所生,皮膚火熱色亮,遊走不定,蜜水調敷。
    • 天泡火丹,赤遊丹黃,水瘡漆瘡,惡血敗疽等症,俱用板藍根葉,搗汁調敷。
  • 其家傳珍方中金箍散以五倍子、川草烏、天南星、生半夏、川黃柏、甘草、狼毒、香白芷、炒黃陳小粉組成。此方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加入了川草烏、天南星、生半夏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的藥物,以及狼毒這味有毒藥物(現代中醫慎用),使其藥性更為峻猛。

六、《焦氏喉科枕秘》

  • 主治: 兜腮癰、舌下痰癰、出汗生癰、喉痹、陰瘡等喉科疾病。
  • 治療原理: 焦氏認為金箍散可外敷於喉科疾病的腫脹部位,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常與吹藥、針刺等療法配合使用。書中多次提到金箍散外敷的同時,還需根據病情內服相應的方劑,如荊芥防風敗毒散、學士湯、千金內托、清陽散火湯等,以內外兼治。

七、《外科學話義》

  • 主治: 疔瘡針刺後餘毒走散作腫。
  • 治療原理: 與《驗方新編》類似,強調疔瘡的針刺療法,並提出「疔瘡先刺血內毒宜汗瀉禁灸不禁針怕綿不怕鐵」的觀點。其金箍散組成與《驗方新編》相同,亦是以鬱金、白芨、白蘞、白芷、大黃為主,配合黃柏、綠豆粉、輕粉,以生蜜調膏,厚塗於患處周圍。

總結

綜合以上各醫書的記載,可以發現金箍散的主治功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 金箍散中多含黃柏、大黃、芙蓉葉、綠豆粉等清熱解毒藥物,對於各種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消腫止痛: 方中常配伍鬱金、白芷、赤小豆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可有效緩解瘡瘍的紅腫熱痛症狀。
  3. 收斂生肌: 白芨、白蘞、五倍子等藥物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瘡瘍的癒合。
  4. 箍束餘毒: 金箍散多採用外敷法,將藥物調成膏狀,厚塗於患處周圍,形成一個「箍」狀,以防止毒邪擴散,故名「金箍散」。

治療原理:

金箍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熱者寒之」、「毒者解之」、「腫者消之」、「痛者通之」等治療原則。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生肌等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目的。具體而言:

  1. 清熱解毒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抑制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藥物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和組織修復。
  3. 消腫止痛藥物可以減輕腫脹和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 收斂生肌藥物可以促進瘡口癒合,防止疤痕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金箍散的具體組成和用法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差異,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菊花汁調鬱金四兩 白及四兩 白蘞四兩 大黃四兩 黃柏二兩 輕粉五錢 白芷四兩 綠豆粉二兩
束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癤癰疽發背。
  • 本方中的黃柏、白笈、芙蓉葉、紫花地丁、天花粉、白蘞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金箍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組成:赤小豆1兩,番木鱉2兩,白及5錢,芙蓉葉2兩,白蘞5錢,生大黃5錢,黃柏5錢。 主治:癰疽陽症。

金箍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黃柏(去粗皮)1斤,川白及4斤,芙蓉葉1斤,紫花地丁1斤,天花粉半斤,白蘞半斤。 主治:瘡癤癰疽發背。

金箍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菊花汁調鬱金4兩,白及4兩,白蘞4兩,大黃4兩,黃柏2兩,輕粉5錢,白芷4兩,綠豆粉2兩。 主治:束疔。主治:疔瘡。

金箍散, 出處:《藥奁啓秘》。 組成:五倍子(焙)4兩,川烏2兩,草烏2兩,天南星2兩,生半夏2兩,川柏2兩,白芷4兩,甘草2兩,狼毒2兩,陳小粉(炒黃)1斤。 主治:癰疽,根腳散漫不收束者。

金箍散, 出處:《喉科指掌》卷一。 組成:川大黃1兩(糞缸內浸3日取出,曬乾),川文蛤3錢,蜂房2錢,芙蓉葉1兩,白及5錢,羌活5錢,人中白5錢,貝母3錢。 主治:敷一切腮頷焮腫,及無名腫毒。

金箍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八引吳近宸方。 組成:生大黃4兩,三柰4兩,生南星4兩,薑黃4兩,生半夏4兩,白及3兩,人中白3兩,白芷3兩,天花粉3兩,草河車1兩。 主治:一切火毒,無名腫毒,痛疽,初起者即消,已成者即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