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散

JIN G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心經 12%
胃經 12%
脾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6%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金箍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解毒 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的作用。金箍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病症。

黃柏的清熱燥濕之性,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同時其解毒之功,可消散毒素,緩解瘡瘍腫毒的症狀。因此,黃柏在金箍散中,起着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金箍散中包含白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金箍散以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為主,而白芨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血生肌的效果,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緩解疼痛:白芨除了止血生肌外,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金箍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白芨的加入可以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金箍散中加入芙蓉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芙蓉葉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抑制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涼血止血的作用,則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

因此,金箍散中加入芙蓉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並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金箍散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金箍散常用於治療皮膚瘡瘍、濕疹、疥瘡等症,而紫花地丁的清熱解毒之效能可以有效抑制病竈感染,同時其涼血消腫的功效也能減輕局部腫脹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金箍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能有效抑制咽喉部炎症反應,緩解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金箍散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蘊結之症,而天花粉的清熱解毒之性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2. 利水消腫:天花粉還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咽喉部位的腫脹,從而改善呼吸道阻塞,緩解呼吸困難。這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咽喉腫痛、呼吸不暢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金箍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金箍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白蘞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炎症。
  2. 利水消腫: 白蘞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組織液積聚,有助於減輕咽喉腫脹,緩解疼痛。

因此,金箍散中加入白蘞,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金箍散 」

瘡癤癰疽發背:

皮膚上的膿皰或膿瘡,有大有小,可以發展成潰瘍。通常發於背部,也可以長在身體的其他部位。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白及:味苦辛、氣寒,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活血化瘀、止血、化腐生肌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

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功效。

芙蓉葉:性微寒,味甘,入肝、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尿、消腫止痛、清暑止瀉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金箍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功效的中藥複方。它主要用於治療皮膚上的膿皰或膿瘡,包括瘡癤、癰疽和發背。方中的白及、黃柏、天花粉、白蘞、紫花地丁和芙蓉葉等中藥具有消炎、排膿、利尿和生肌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皮膚上的膿毒,促進皮膚的癒合。

傳統服藥法


菊花汁調鬱金四兩 白及四兩 白蘞四兩 大黃四兩 黃柏二兩 輕粉五錢 白芷四兩 綠豆粉二兩
束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癤癰疽發背。
  • 本方中的黃柏、白笈、芙蓉葉、紫花地丁、天花粉、白蘞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金箍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組成:赤小豆1兩,番木鱉2兩,白及5錢,芙蓉葉2兩,白蘞5錢,生大黃5錢,黃柏5錢。 主治:癰疽陽症。

金箍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黃柏(去粗皮)1斤,川白及4斤,芙蓉葉1斤,紫花地丁1斤,天花粉半斤,白蘞半斤。 主治:瘡癤癰疽發背。

金箍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菊花汁調鬱金4兩,白及4兩,白蘞4兩,大黃4兩,黃柏2兩,輕粉5錢,白芷4兩,綠豆粉2兩。 主治:束疔。主治:疔瘡。

金箍散, 出處:《藥奁啓秘》。 組成:五倍子(焙)4兩,川烏2兩,草烏2兩,天南星2兩,生半夏2兩,川柏2兩,白芷4兩,甘草2兩,狼毒2兩,陳小粉(炒黃)1斤。 主治:癰疽,根腳散漫不收束者。

金箍散, 出處:《喉科指掌》卷一。 組成:川大黃1兩(糞缸內浸3日取出,曬乾),川文蛤3錢,蜂房2錢,芙蓉葉1兩,白及5錢,羌活5錢,人中白5錢,貝母3錢。 主治:敷一切腮頷焮腫,及無名腫毒。

金箍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八引吳近宸方。 組成:生大黃4兩,三柰4兩,生南星4兩,薑黃4兩,生半夏4兩,白及3兩,人中白3兩,白芷3兩,天花粉3兩,草河車1兩。 主治:一切火毒,無名腫毒,痛疽,初起者即消,已成者即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