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箍散

鐵箍散

TIE G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腎經 9%
膀胱經 4%
脾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心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箍散中包含芙蓉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芙蓉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鐵箍散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芙蓉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炎止痛,涼血止血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緩解疼痛、消腫止痛。

其二,芙蓉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多糖類物質等,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增強機體免疫力,加速病患康復。

鐵箍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柏味苦寒,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鐵箍散為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外侵所致的瘡瘍腫毒之方,而黃柏可清熱解毒,祛除病邪,並可燥濕止癢,促進瘡瘍癒合。
  2. 收斂生肌: 黃柏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鐵箍散中加入黃柏,有助於收斂瘡口,加速創面癒合,並防止感染擴散。

總之,黃柏在鐵箍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外侵所致的瘡瘍腫毒。

鐵箍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結便祕。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效。在鐵箍散中,大黃主要用以瀉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

此外,大黃還能涼血解毒,對於因熱毒積聚而引發的便祕,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大黃在鐵箍散中扮演著重要的瀉熱通便角色,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

鐵箍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其富含單寧酸,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保護膜,有助於止血及保護傷口。鐵箍散作為治療外傷出血的方劑,五倍子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幫助迅速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止痛: 五倍子除了收斂止血外,還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腫脹和疼痛,配合方劑中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外傷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鐵箍散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歸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之效。鐵箍散主要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白芨的止血生肌作用可有效幫助傷口癒合,減少出血。
  2. 消腫止痛: 白芨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

因此,鐵箍散中加入白芨,可起到止血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鐵箍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鐵箍散」主要用於一切瘡疖癰疽,其作用機制在於「束瘡根」,即約束瘡毒、防止其擴散。外用時,透過圍敷瘡腫邊緣,留出瘡頂以排出毒氣,達到局部消腫、拔毒、斂瘡的效果,適用於癰瘡初起或已成膿階段。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鮮鴨蛋黃(煎油)

    • 鴨蛋黃油為古代瘡科常用外用藥,具潤膚生肌、拔毒收斂之效。其油脂質地能形成保護膜,隔絕外邪,同時促進瘡口修復。
    • 煎油後質地黏稠,可作為賦形劑,使藥物附著於瘡周,發揮「箍圍」作用。
  2. 蝦蟆頭(炭火燒存性)

    • 蝦蟆(蟾蜍)頭部經煅燒存性後,其藥性轉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古代認為其性走竄,能攻散瘡毒,尤擅治療癰疽疔瘡,煅製後減其毒性,增強收斂性。
  3. 銀珠(朱砂的主要成分之一)

    • 銀珠為硫化汞類礦物藥,性烈有毒,外用可殺蟲攻毒、破瘀消腫
    • 其辛熱之性能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加速膿毒外透,與鴨蛋油配合可緩解其燥烈之性。

方劑配伍邏輯

  • 箍毒與透毒並行:鴨蛋油與蝦蟆頭共奏潤斂拔毒之效,銀珠則加強攻毒之力,三者協同形成「外束內消」的治療策略。
  • 物理與藥理結合:油脂質地可物理性封固瘡周,阻斷邪氣蔓延;藥物成分則直接作用於瘡毒,促其消散或局限化。
  • 留頂排膿:掃藥於瘡周而非瘡頂,符合中醫「開門逐寇」原則,既防毒邪內陷,又助膿液外泄。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圍藥」思路,強調局部調控,適用於早期瘡瘍未潰或已潰而毒未盡者,屬「截斷療法」的典型運用。

傳統服藥法


鮮鴨蛋10個(用黃,煎油),蝦蟆頭3個(炭火燒存性),銀珠3錢。
束瘡根。
同蛋油攪勻,入瓷瓶內封口,勿令泄氣。用鵝毛將油掃瘡邊周圍,留頂以出毒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癤和癰麻疹淋巴腺炎化膿性關節炎背部膿瘡流鼻血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鐵箍散,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木芙蓉(花葉根定皆可用)、生赤小豆(研末)。 主治:一切癰疽腫毒。

鐵箍散, 出處:《易簡方便醫書》卷四。 組成:白及、白芷、白蘞、青黛、五倍子各等分。 主治:一切惡瘡初起,暴脹不知重輕何名。

鐵箍散, 出處:《醫統》卷八十一。 組成:霜後芙蓉葉、蒼耳草、山慈菇、白芷梢、川大黃、川黃柏(醋炙)、白及面各等分。 主治:癰疽腫毒。

鐵箍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乳香、沒藥、大黃、黃柏、黃連、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皂刺、木鱉子、瓜蔞根、阿膠、甘草節、草烏各等分。 主治:癰疽腫痛,赤暈散漫,及諸般瘡癤。

鐵箍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新效方》。 組成:大黃1兩,南星1兩,雄黃3錢,草烏3錢,川烏半兩,白及半兩,防風半兩,赤蘞半兩,霜梅肉1兩,蒼耳根1兩。 主治:諸惡瘡紅腫突起,勢欲走註滋蔓。

鐵箍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引《石氏治疹經驗良方》。 組成:白及1兩,白蘞1兩,黃柏2兩,山豆根5錢,連翹5錢,黃芩5錢,乳香5錢,沒藥5錢,川烏6錢,地骨皮7錢,射乾3錢。 主治:疹後餘毒,流註肌肉之間,結成癰疽,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