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方

十全方

SHI QU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六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4%
胃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方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白蘞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之效。十全方為補益氣血之劑,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白蘞補脾健胃,可促進氣血生化,增強整體補益效果。
  2. 利水消腫:白蘞還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氣虛水腫者,可助氣化水濕,消除水腫,更進一步增強補氣效果。

因此,白蘞在十全方中,既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又能利水消腫,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在中藥方劑「十全方」中,白芨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愈傷的功效。白芨性微寒味甘苦,能夠收斂止血、生肌愈傷,適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瘡口不愈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白芨能夠增強方劑的收斂止血作用,對改善外傷和促進創面愈合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全方」中,黃柏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黃柏性寒味苦,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適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熱毒瀉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柏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泌尿系統炎症非常有益。

十全方中包含赤小豆,主要源於其以下兩個功效: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十全方中常用於治療氣血虛弱、水腫等病症,而赤小豆的利水作用可幫助改善水腫,減輕患者的負擔。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十全方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因此,赤小豆在十全方中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全面提升藥方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全方》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專治「惡瘡」,泛指頑固難癒、紅腫潰爛或膿血穢濁之瘡瘍。古代醫家以「惡」字強調其病勢凶險或遷延不癒的特性,可能包含現代醫學中的深部膿瘍、頑固性皮膚潰瘍或感染性瘡瘍等。方劑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核心。

組成藥材與治療原理

  1. 白蘞、白及

    • 白蘞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針對熱毒壅滯所致的紅腫;白及收斂止血、生肌修復,促進瘡口癒合。二藥相配,一散一收,既抑火毒又護瘡面。
  2. 黃柏

    • 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與實火,尤善解瘡瘍熱毒,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輕膿血分泌。
  3. 苦葫蘆蒂

    • 古籍載其能「消腫散結」,現代研究顯示可能含抗菌成分,輔助黃柏增強解毒之效。
  4. 赤小豆

    • 利水滲濕、活血排膿,助濕熱之邪從瘡口排出,改善瘡周水腫及膿腐不盡。
  5. 黃蜀葵花

    •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其黏液質可形成保護膜,緩解疼痛並隔離外邪,與白及協同護瘡。

組方邏輯與外治特色
全方以「清解為先,斂護並行」為法:

  • 攻邪:黃柏、白蘞、苦葫蘆蒂主清熱毒,直折病勢;
  • 調暢:赤小豆活血利濕,防淤堵助邪;
  • 修復:白及、黃蜀葵花保護瘡面,促生新肌。
    劑型設計:以「津(唾液)」調藥成膏,增強黏附性,使藥力持久滲透,且唾液中的酶或具輕微抗菌作用,強化局部療效。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就近祛邪」與「給邪出路」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蘞、白及、黃柏、苦葫蘆蒂、赤小豆、黃蜀葵花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津於手心內調如膏藥。
塗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方,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四。 組成:黃芩1兩,鬱金1兩,白朮1分。 主治:妊娠患時氣。

十全方, 出處:《百一》卷十六。 組成:白蘞、白及、黃柏、苦葫蘆蒂、赤小豆、黃蜀葵花各等分。 主治: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