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玉膏藥中包含白芨,主要是利用其獨特的藥理特性。白芨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消腫、潤肺止咳等功效。
首先,白芨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有效地止住外傷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其次,白芨的生肌消腫作用有助於消炎止痛,緩解創傷部位的疼痛和腫脹。此外,白芨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緩解因外傷引起的咳嗽和呼吸道不適。
因此,將白芨加入白玉膏藥中,可以有效地發揮其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達到止血生肌、消腫止痛的效果。
白玉膏藥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腫止痛: 白蘞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之功效。對於膏藥所針對的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瘡瘍腫毒等症狀,白蘞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白蘞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白蘞的加入,可以增強白玉膏藥的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功效,使其更加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白玉膏藥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白芷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白玉膏藥中加入白芷,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玉膏藥] 主治「疔毒瘡久不收口」,此類瘡瘍多因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或久病正氣虛弱,致使瘡面難以癒合。古代醫家認為,瘡口久不收斂與「肌腐血瘀」「毒未盡化」或「生肌無力」相關,故需以解毒生肌、收斂瘡口為治則。
二、組成藥物及邏輯推理
1. 主藥分析
- 白芨:性澀而收斂,能止血生肌,《本經》謂其「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現代研究顯示其膠質成分可促進創面修復。
- 白蘞:清熱解毒、消腫生肌,《本草綱目》載其「解狼毒毒」,善治瘡瘍腫毒,尤適於熱毒未清之潰瘍。
- 白芷:辛散通竅、排膿止痛,《神農本草經》稱其「長肌膚,潤澤顏色」,能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助膿毒外透。
配伍邏輯:三藥均以「白」為名,古籍中此類藥物多具「白者入氣,能生肌斂瘡」之特性(如《本草備要》),共奏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之效。
2. 輔助藥物與製法
- 鯽魚:性甘平,古代外用常取其黏滑脂液,《食療本草》言其「貼惡瘡」,可能含膠原蛋白,助濕潤瘡面。
- 麻油:潤燥滋養,作為基底油可緩解瘡面乾裂,且能萃取藥效成分。
- 輕粉(氯化亞汞):古代用以外科解毒殺蟲,但毒性強,需慎用。其抑菌作用或可減少瘡面感染。
- 白佔(蜂蠟):賦形兼保濕,助膏藥黏附。
- 鉛粉(鹼式碳酸鉛):收斂燥濕,但長期使用恐鉛中毒。
製法邏輯:先以麻油熬煮三白藥與鯽魚,提取脂溶性成分並去渣,後加輕粉、鉛粉殺菌收斂,蜂蠟調膏,形成保護性外敷劑。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餘毒、化瘀滯、生新肌」為核心:
- 解毒防腐:白蘞、輕粉、鉛粉協力清解殘餘熱毒,抑制瘡面感染。
- 活血透膿:白芷辛散,助局部氣血流通,促進腐脫新生。
- 收斂生肌:白芨膠質與鯽魚脂液形成保護膜,蜂蠟保濕,共促上皮生長。
四、潛在應用拓展
依藥物特性,此膏或可延伸用於:
- 慢性皮膚潰瘍(如糖尿病足)屬熱毒未盡者。
- 輕度燒燙傷後期,瘡面滲液少而癒合遲緩者。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理論,現代應用需進一步實證研究。)
傳統服藥法
白芨、 白蘞、 白芷。
以上三味加鯽魚一條,麻油一斤,先熬去滓,再入輕粉、白佔各一兩、鉛粉十兩收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玉膏藥,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白及、白蘞、白芷。 主治:疔毒瘡久不收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