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毒散

NEI XIAO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肝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心經 10%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毒散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白蘞味甘、辛,性寒,歸肺、脾、膀胱經。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抑制感染,清除體內毒素;利濕止痛之效,則可緩解濕熱引起的疼痛不適。

內消毒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尿道炎、膀胱炎等症,白蘞正好可針對其病因,發揮清熱利濕、解毒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內消毒散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白芨,有助於止住傷口出血,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
  2. 清熱解毒: 白芨能清熱解毒,對於內傷熱毒、外感熱毒等引起的瘡瘍腫毒,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內消毒散中加入白芨,能夠清熱解毒,避免感染加重。

內消散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其解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能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白芷亦有消腫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內消散所治療的瘡瘍腫毒,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內消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內消毒散由以下三味藥材組成:

  • 白蘞: 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
  • 白芨: 性味苦澀、微寒,具有滋陰補腎、固精止帶之功效。
  • 白芷: 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通鼻止痛之功效。

古代主治

根據記載,內消毒散古代主要用於治療「毒腫」。

治療原理分析

從藥性與功效來看,內消毒散的組成看似矛盾,實則蘊含深意。此方雖名為「消毒」,卻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其治療原理應從以下幾點分析:

  1. 清熱解毒與利濕消腫: 白蘞為苦寒之品,擅長清熱解毒,並能利尿消腫。針對毒腫,其作用在於清除熱毒,消散腫脹,以減輕局部的炎症反應。
  2. 滋陰補腎,護衛根本: 白芨雖與清熱解毒之白蘞看似不合,但其滋陰補腎、固精止帶之效,則是在於保護體內正氣,防止毒邪深入。在治療毒腫的過程中,亦可減緩熱毒對身體的耗損,護衛根本。
  3. 祛風解表,疏通氣機: 白芷辛溫,能祛風解表、通鼻止痛。此藥的作用可能在於疏散肌表風邪,促進氣機流暢,有助於外邪從肌表解散,毒邪排出。

綜合來看,內消毒散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之方,而是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滋陰固本、疏通氣機的綜合運用。針對毒腫,此方著重於清解局部熱毒,兼顧扶正固本,並輔以祛風散邪,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與《奇效良方》的關聯

《奇效良方》中提到,「鼠黏子湯。治瘡疹出太盛。解毒門內消毒散加防風,治療與方同。」這段記載說明:

  • 內消毒散的運用範圍: 內消毒散不僅可治療毒腫,亦可應用於瘡疹等熱毒熾盛之疾患。
  • 加味運用: 鼠黏子湯中加入防風,意在加強祛風解表之功,可能針對瘡疹出太盛、表邪外盛的情況。
  • 治療思路的一致性: 此處說明內消毒散與鼠黏子湯加防風的治療思路一致,均是以清熱解毒為基礎,兼顧扶正祛邪。

總而言之,《奇效良方》的記載進一步印證了內消毒散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治療思路,並表明此方可靈活加味,擴大應用範圍,針對不同的病症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白蘞2兩,白芨2兩,白芷2兩。
上為細散。
研生薑汁調塗之,乾即再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毒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白蘞2兩,白及2兩,白芷2兩。 主治:毒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