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柳散
FAN LI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3%
小腸經 11%
胃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肺經 6%
腎經 5%
心經
脾經
肝經
小腸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繁柳散中包含白蘞,其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 白蘞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繁柳散疏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解決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病症。
- 止咳化痰: 白蘞兼具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引發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提升藥方治療效果。
白蘞在繁柳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進一步增強藥方的整體功效。
繁柳散中包含赤小豆,主要是因為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繁柳散主治濕熱蘊結,導致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而赤小豆能清熱利濕,促進水液代謝,緩解水腫,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效果。因此,赤小豆的加入對於繁柳散的整體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繁柳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繁柳散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小便不利、濕疹、帶下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濕熱,促進排泄。
-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繁柳散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赤芍等,大黃可助其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總之,大黃在繁柳散中發揮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繁柳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繁柳散主治「毒腫」,即因熱毒、瘀血或外傷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可能伴隨發紅、灼熱,甚則化膿。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適用於癰疽初起或無名腫毒尚未潰爛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繁柳(焙乾,燒灰)
- 繁柳或為古代地方俗名,推測為柳科植物(如垂柳枝),焙乾燒灰後具吸附收斂之性,能減輕局部滲出,緩解腫脹。柳枝傳統亦用於清熱袪濕,灰分可增強拔毒效果。
白斂(白蘞)
- 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癰腫疽瘡」,善治熱毒瘡瘍。其成分含黏液質及鞣質,外敷可形成保護膜,抑菌消炎。
赤小豆
- 甘酸性平,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本草綱目》謂其「消熱毒癰腫」。富含澱粉酶與皂苷,外用能促進局部循環,吸收組織滲出液,緩解紅腫。
大黃(銼)
- 苦寒沉降,瀉火解毒、活血祛瘀,《傷寒論》多用於實熱證。大黃中蒽醌類成分外敷可抑菌抗炎,加速瘀血消散,與他藥協同清熱消腫。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清熱解毒:白斂、大黃為君,直折熱毒;赤小豆助其利濕消腫,繁柳灰收斂固護。
- 散結消腫:大黃活血、赤小豆散血,共解氣滯血瘀;白斂散結,繁柳灰吸附濕毒,促腫脹消退。
- 外用劑型優勢:新汲水(清涼井水)調敷,加強清熱之效;「乾即易」保持藥效持續,避免結痂阻滯。
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結合活血、利濕、收斂之法,針對毒腫「熱、毒、瘀」病機,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諸藥協同達消腫止痛之效,尤適合熱證初起未潰階段。
傳統服藥法
繁柳(焙乾,燒灰)2兩,白斂1兩,赤小豆1合,大黃(銼)1兩。
上為細散。
以新汲水調和如糊,塗貼腫上,乾即易,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繁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繁柳(焙乾,燒灰)2兩,白斂1兩,赤小豆1合,大黃(銼)1兩。 主治:毒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