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敷方

芙蓉敷方

FU RONG F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50%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芙蓉敷方中包含芙蓉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芙蓉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皮膚紅腫、瘡瘍腫毒等症狀,芙蓉葉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涼血止血:芙蓉葉還具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熱毒瘡瘍等,能起到止血止痛、消腫生肌的效果。

因此,芙蓉葉作為芙蓉敷方的主要組成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等功效,對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紅腫等症狀有著顯著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芙蓉敷方」主治「腮頜腫痛,或破成瘡」,此症狀相當於中醫的「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或頜面部的癰瘡潰爛。芙蓉葉性涼、味微辛,傳統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排膿止痛之效,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局部腫痛。古代醫家取其搗爛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以緩解熱毒熾盛引起的紅腫熱痛,甚至對已潰爛的瘡瘍亦有斂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方精簡,藥專力宏
    此方僅用芙蓉葉一味,未配伍其他藥物,體現中醫「單方治大病」的思路。芙蓉葉所含黃酮類、鞣質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類似中醫「清熱解毒」),減輕局部充血腫脹;其搗爛後釋出的黏液質,可形成保護層,對破潰瘡面有收斂作用(符合「斂瘡生肌」之效)。

  2. 外治法的直達病所
    透過搗爛外敷,使藥效直接滲透皮膚與患處,避免口服藥物的代謝損耗。其涼性可中和局部熱毒(消炎),辛味能散結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對於痄腮或癰瘡初起未化膿者,可阻斷熱毒壅滯;若已潰破,則能清解餘毒、促進癒合。

  3. 現代科學佐證
    芙蓉葉中的有效成分(如蘆丁、槲皮素)已被證實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這解釋了其對「破成瘡」的療效基礎。而局部冷敷效應(物理降溫)亦能緩解腫痛,與中醫「清熱」理念不謀而合。

綜言之,此方透過芙蓉葉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特性,針對熱毒蘊結的病機,以外治法直接作用病灶,體現中醫「就近祛邪」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芙蓉葉不拘多少。
上藥搗爛。
敷患處,以帛系定,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腮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芙蓉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芙蓉葉不拘多少。 主治:腮頜腫痛,或破成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