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芙蓉膏中包含芙蓉葉,主要基於其藥性及功效:
- 清熱解毒: 芙蓉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消炎止痛,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燒傷等皮膚病。
- 消腫止痛: 芙蓉葉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可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同時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疼痛,舒緩炎症。
因此,芙蓉葉在芙蓉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治療各種皮膚疾病,達到消炎止痛、促進癒合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芙蓉膏」主治「癰疽發背諸毒」,尤其針對「腫痛如錐刺,不可忍者」。此類病症屬中醫外科「陽證瘡瘍」,特點為局部紅腫熱痛、膿腫未潰或初起,病機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木芙蓉(葉或花)性涼味微辛,傳統認為其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排膿止痛之效,外敷可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熱毒熾盛引起的劇痛與腫脹。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材特性:
- 木芙蓉:
- 葉與花均入藥,含黃酮類、鞣質、黏液質等成分。黃酮類具抗炎、抗菌作用;鞣質能收斂傷口,減少滲出;黏液質可形成保護層,緩解局部刺激。
- 《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大小癰疽,消腫排膿止痛」,契合「癰疽發背」之熱毒瘀結病機。
- 木芙蓉:
劑型設計:
- 凡士林調膏:
- 古代雖無凡士林,但傳統多以油脂(如豬脂)為賦形劑,增强藥物附著性與滲透力。凡士林替代後,仍能保持軟膏的封閉性,使藥效持續作用於患處,同時滋潤皮膚,防止乾裂。
- 比例「1:4」(藥末:凡士林)平衡藥效與基質,避免過度刺激或藥力不足。
- 凡士林調膏:
作用機制推論:
- 清熱解毒:木芙蓉涼性可抑制熱毒,減少局部炎症反應,緩解紅腫熱痛。
- 消腫止痛:其辛散之性或有助活血散瘀,改善氣血壅滯所致的錐刺樣疼痛。
- 透膿生肌:對於膿成未潰者,可能促進膿液局限或排出,加速瘡瘍癒合。
三、邏輯推理與臨床運用
此方組成簡潔,針對陽證瘡瘍「熱、毒、瘀」核心病機,單味木芙蓉即涵蓋清熱、消腫、止痛三大需求。外敷形式使藥力直達病所,配合凡士林基質延長作用時間,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現代可應用於輕度癤腫、毛囊炎等化膿性炎症初期,然須依實際症狀辨證調整。
(註: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不涉及現代醫療建議。)
傳統服藥法
木芙蓉(葉、花)。
曬乾,為末,加凡士林調成1:4軟膏。
外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芙蓉膏,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 組成:蓖麻子1兩,冰片3分。 主治:中風口眼歪斜。
芙蓉膏, 出處:《醫學心悟》卷六。 組成:赤小豆4兩,芙蓉葉4兩,香附4兩,菊花葉4兩,白及4兩。 主治:發背,腫勢蔓延。
芙蓉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芙蓉葉(或皮或根亦可)、黃荊子各等分。 主治:癰疽發背諸毒。癰疽發背,腫痛如錐刺,不可忍者。
芙蓉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八。 組成:芙蓉葉(秋採)6錢,榆面2兩,生大黃5錢,皮消1兩。 主治:收根束毒,初起敷之可消。主治:陽瘡紅焮。
芙蓉膏, 出處:《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 組成:芙蓉葉10g,大黃10g,番瀉葉10g,黃連10g,黃柏10g,冰片3g。 主治:涼血清熱,消腫止痛。主治:丹毒、蜂窩組織炎、癤痛初起及給節紅斑。
芙蓉膏, 出處:《宣明論》卷十五。 組成:料炭灰半升,桑柴灰半升,荞麥稭灰半升(上灰用熱湯淋取2升,熬至5分,又用:),獨角仙1個(不用角),紅娘子半錢(不去翅足),糯米49粒,石灰1兩(風化者)。 主治:大小諸靨子遍滿頭面或身體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