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順膏

百順膏

BAI SHU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醫鏡》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6%
肺經 36%
心經 27%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順膏是一種中藥外用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蟾酥。蟾酥是來自蟾蜍的分泌物,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將蟾酥加入百順膏中,主要因其能有效加強膏方的療效。

首先,蟾酥具有強烈的抗炎和止痛效果,適合用於治療皮膚病變或關節疼痛等症狀,能夠迅速緩解不適。其次,蟾酥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對於瘀血造成的腫痛有很好的療效。此外,蟾酥有助於調和其它中藥成分之間的作用,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協調。

綜上所述,蟾酥作為百順膏的成分之一,不僅能提高其療效,還能增強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成為一種理想的外用中藥資料。

百順膏中加入芙蓉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芙蓉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多糖等活性物質,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水腫。

在百順膏中,芙蓉葉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例如,治療皮膚感染、燒傷燙傷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順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百順膏主要用於治療:

  1. 癰疽發背:癰疽為熱毒壅滯所致的化膿性瘡瘍,發於背部者稱為「發背」,此膏能拔膿解毒,促進潰瘍癒合。
  2. 無名腫毒初起或已潰者:無論腫毒初起(未潰)或已化膿破潰,此膏均可清熱拔毒,消腫生肌。
  3. 頑惡疔瘡:疔瘡為熱毒深重之症,此膏能攻毒止痛,拔除深層膿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分析

  • 大蝦蟆(老蟾酥)
    性味辛涼,有毒,具強力解毒消腫、拔膿止痛之效。其分泌的蟾酥更為外科要藥,可散結攻毒,對頑瘡惡疽有特殊療效。
  • 木芙蓉葉(或根皮、花)
    性涼味微辛,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外用可促進瘡瘍消散,尤適用於熱毒瘡癤。重陽節採集者,古人認為其藥性更醇厚。

2. 輔料與製法原理

  • 麻油
    滋潤肌膚,緩和藥物刺激性,並作為賦形劑使藥效持久滲透。
  • 鉛粉(炒過)
    外用收斂生肌,吸附滲液,與麻油調和後形成保護性膏體,助傷口癒合。
  • 熬膏工藝
    以桑枝攪拌(桑枝具通絡之性),再經水浸去火毒,降低膏藥燥性,避免刺激創面。

3. 整體配伍邏輯

  • 拔毒階段:蟾酥為主,攻毒逐瘀,迅速化解膿腫;木芙蓉協同清熱,防止熱毒擴散。
  • 生肌階段:鉛粉收斂創口,麻油潤澤,促進新肉生長。
  • 外用機理
    直接作用於患處,通過局部滲透發揮藥效,尤其適合「頑惡爛瘡」等深層感染。先以蔥椒湯洗淨,既可溫通血脈,又能潔淨創面,增強藥物吸收。

三、推理可能的擴展功效

除古籍所述主治外,此方因具 清熱拔毒、活血消腫 之力,或可推廣用於:

  • 久不癒合的慢性潰瘍(如「臁瘡」)。
  • 熱毒型皮膚癤腫(如丹毒初期)。
  • 外用鎮痛(蟾酥的局部麻醉作用可能緩解瘡瘍剧痛)。

四、總結

百順膏以 「以毒攻毒」結合「清熱生肌」 為核心,針對外科頑症設計,體現中醫「腐去則新生」的治療思路。其配伍兼顧攻邪與扶正(局部修復),反映古代外科用藥之峻猛與精準。

傳統服藥法


大蝦蟆2只(即老蟾酥,多者佳),木芙蓉葉3兩(重陽採用,或根皮,或花,俱妙)。
撥膿、止痛、生肌。
上藥用麻油1斤,照常熬枯,濾去滓,將油稱准,凡藥油2兩入炒過鉛粉1兩,如數派算,以桑枝攪勻,熬至滴水取丸,不粘指為度。傾入水中去火性。
凡遇頑惡爛瘡,先用蔥椒湯洗淨,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百順膏,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大蝦蟆2隻(即老蟾酥,多者佳),木芙蓉葉3兩(重陽採用,或根皮,或花,俱妙)。 主治:撥膿、止痛、生肌。主治:癰疽發背,及一切無名腫毒初起及已潰者;並治頑惡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