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丹

蟾酥丹

CHAN S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00%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酥丹中包含蟾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蟾酥的藥性: 蟾酥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攻毒蝕瘡的功效。在治療癰疽疔瘡、無名腫毒、蛇蟲咬傷等病症時,蟾酥能起到顯著的治療作用。
  2. 蟾酥的藥理: 蟾酥中含有蟾蜍毒素、蟾蜍靈、膽固醇等多種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菌、鎮痛、抗腫瘤等作用,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因此,蟾酥丹中加入蟾酥,是利用其強大的藥性及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酥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丁腫」,即中醫所稱之「疔瘡」(急性化膿性感染),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其特徵為患處紅腫熱痛、根深堅硬如釘,甚則伴隨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古代醫家以蟾酥丹攻毒散結、消腫止痛,針對熱毒壅盛之重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分析

    • 蟾酥(君藥):辛溫有毒,具強效攻毒消腫、止痛開竅之能。《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惡腫」,為治疔瘡要藥,直接針對熱毒腐肉之病機。
    • 珍珠末(臣藥):甘鹹寒,清熱解毒、生肌斂瘡,輔助蟾酥抑毒,兼防瘡面潰爛。
    • 犀角末(臣藥):苦鹹寒,清心涼血、解毒定驚,針對熱毒入血分之高熱神昏(古方用於重症,現多以水牛角替代)。
    • 麝香(佐使):辛香走竄,活血散結、開竅醒神,助諸藥透達病所,增強消腫之力。
  2. 輔助攻邪藥物

    • 甘遂(佐藥):苦寒有毒,瀉水逐腫,通過峻下使熱毒從二便排出(煨製減其峻烈)。
    • 巴豆(佐藥):辛熱大毒,破積逐瘀、蝕瘡排膿,與甘遂協力開泄毒邪。(去油減毒存效)
    • 牡蠣粉(佐藥):鹹微寒,軟堅散結、斂瘡收濕,緩和諸藥峻性,防毒邪擴散。
  3. 調和與載藥

    • 杏仁(佐藥):苦微溫,潤腸通便,助巴豆、甘遂導邪下行;麩炒減其毒性。
    • 糯米飯為丸:緩和峻藥之性,兼護胃氣,使攻邪不傷正。
    • 荊芥湯送服:荊芥辛溫解表,既可宣散表邪,又能助藥力外達皮膚。

三、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攻毒瀉熱」為主軸,結合「峻下逐瘀」「涼血散結」之法:

  • 蟾酥、珍珠、犀角直折熱毒,控制病勢;
  • 巴豆、甘遂內瀉積熱,給邪出路;
  • 麝香、牡蠣調暢氣血,防毒內陷;
  • 糯米、杏仁緩峻護正,標本兼顧。
    此配伍體現中醫「以毒攻毒」「因勢利導」的治療思維,適用於體實邪盛之疔瘡重症。

傳統服藥法


蟾酥1分,珍珠末1分,甘遂1分(慢火煨黃),牡蠣粉1分,犀角末1分,巴豆7個(去皮心,出油盡),杏仁1分(麩炒,去皮尖,細研),麝香1分(研)。
上研,細糯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乳食前服3丸,煎荊芥湯放溫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蟾酥丹,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蟾酥1個。 主治:丁腫。

蟾酥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蟾酥1分,珍珠末1分,甘遂1分(慢火煨黃),牡蠣粉1分,犀角末1分,巴豆7個(去皮心,出油盡),杏仁1分(麸炒,去皮尖,細研),麝香1分(研)。 主治:食癇毒盛,湯藥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