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拔黃藥方中含有蟾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毒,並消散局部腫脹疼痛。拔黃藥主治濕熱黃疸,而蟾酥能清熱解毒,改善黃疸症狀。
- 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蟾酥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並通利水道,利濕退黃。濕熱黃疸往往伴隨體內濕熱瘀阻,影響排泄功能,而蟾酥能促進濕熱排出,恢復正常排泄功能。
「拔黃藥」中加入麵粉,其作用並非直接針對疾病,而是作為吸附劑。麵粉富含澱粉,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腸胃道中的毒素、濕熱等有害物質,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此外,麵粉性質溫和,能緩解藥物的刺激性,保護腸胃。同時,麵粉可使藥物更容易成丸,方便服用。因此,麵粉在「拔黃藥」中,扮演著輔助藥物的角色,有助於提高藥效,並減少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拔黃藥」為治療「疔瘡」之專方,所稱「黃」乃中醫對疔瘡膿毒、熱毒之泛稱。疔瘡多因火毒蘊結、氣血壅滯而成,發病迅捷,易成膿腫,甚則毒邪內攻。此方以「拔黃」為名,意指其能外拔瘡毒、速消腫潰,屬古代外用急救疔毒之驗方。
傳統用法將藥丸置舌下,藉舌下黏膜吸收藥力,使毒氣外透。此法可能借鑑「噙化」之理,避開胃腸消化,直入血絡以達速效。唐代《千金要方》已有「疔毒走黃」記載,而蟾酥自古為治疔要藥,此方配伍簡峻,專攻拔毒透邪。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組成分析
真蟾酥:辛溫有毒,歸心經,具強效解毒消腫、麻醉止痛之能。
- 《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惡腫」,可破壞疔毒壅結之病理產物,促使膿毒外泄。
- 現代研究證實,蟾酥含蟾毒配基類成分,具抗炎、局部麻醉及免疫調節作用,契合疔瘡紅腫熱痛之證。
飛羅麵(精製小麥麵粉):質地細膩,作為賦形劑調和蟾酥峻烈之性,緩釋藥效;且小麥粉本身微甘涼,《食療本草》言其「補虛,實人膚體」,或能稍制蟾酥毒性。
2. 配伍邏輯
- 峻藥緩用:蟾酥毒性強烈,單用易傷正氣,以麵粉為賦形劑可延緩吸收,降低刺激。
- 外拔內透:舌下黏膜血管豐富,藥力速入血絡,循經至瘡所,發揮「以毒攻毒」之效,助膿毒外散。此與古代「刺疔出血」外治法異曲同工,皆為開泄毒邪通路。
3. 治療原理推論
- 藥理層面:蟾酥局部作用可麻醉止痛,消減疔瘡灼痛;其抗炎成分抑制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癤腫),符合疔瘡多屬陽證、實證之病機。
- 中醫取象:疔毒為「陽熱之黃」,蟾酥辛溫走竄,恰如《外科全生集》所言「熱毒非冰伏不能解散」,以溫行之力透發熱毒,反佐而成拔毒之效。
三、總結
此方以「藥簡力專」為特色,透過蟾酥解毒、麵粉緩釋,形成外拔內消之力,契合疔瘡急症需速效之需求。其舌下給藥法體現古人對黏膜吸收的直觀經驗,雖機制未明,然思路與現代黏膜給藥系統暗合。整體而論,乃以毒攻毒、從速截斷疔毒內攻之險勢。
傳統服藥法
真蟾酥飛羅面。
上為丸,如梧桐子大。
可將1丸放在面前舌下。即時黃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拔黃藥, 出處:《仙傳外科集驗方》。 組成:真蟾酥、飛羅面。 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