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膏

蟾酥膏

CHAN S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8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腎經 18%
肝經 18%
大腸經 18%
小腸經 18%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酥膏中包含蟾酥,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蟾酥性寒,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能迅速消腫止痛,並抑制感染。

2. 祛風止痛:蟾酥亦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在膏劑中,蟾酥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蟾酥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由蟾蜍的分泌物製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這個方劑中,輕粉的添加具有重要的意義。輕粉,即硫酸鎂,主要作為助劑,其功能在於提升藥物的滲透性和快速療效。輕粉能幫助蟾酥中的有效成分更快地被人體吸收,增強整體療效。此外,輕粉有助於消除蟾酥膏的黏稠感,使藥膏更易於塗抹,提升患者的使用體驗。由於輕粉也具備一定的清涼作用,能減輕使用過程中的燒灼感或不適,因此在合成中起到緩和的作用。總之,輕粉在蟾酥膏中的運用,不僅有助於提高藥效,更能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舒適度,充分體現了中藥方劑組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酥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蟾酥膏為古代外治方,主治「肉刺」(即現代所稱之「雞眼」或「胼胝」),此症多因局部皮膚長期受壓或摩擦,導致角質層增厚形成硬結,狀如肉刺,觸之疼痛。中醫認為此屬氣血瘀滯或濕毒蘊結所致,故以腐蝕、拔毒、散結之法外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蟾酥(主藥)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心經。
  • 傳統功效:具強力解毒消腫、腐蝕軟堅之效,外用可攻毒散結,促使局部壞死組織脫落。
  • 本方作用:以其腐蝕性直接作用於肉刺,軟化角質,破壞增生組織。

2. 膩粉(即輕粉,佐藥)

  • 性味歸經:辛、寒,有毒,歸大腸、小腸經。
  • 傳統功效:能殺蟲攻毒、去腐生肌,外用多治瘡癬、疔毒。
  • 本方作用:協同蟾酥增強腐蝕之力,並抑制局部濕毒,防止感染。

3. 配伍邏輯

  • 相須為用:蟾酥與膩粉均具毒性,搭配後腐蝕力倍增,可快速破壞肉刺硬結。
  • 外治直達病所:藉針撥破患處後塗藥,使藥力直透角質層,加速壞死脫落。
  • 中醫原理:以「毒攻毒」之法,化解局部瘀滯,破除病理產物。

三、現代科學觀點

  1. 蟾酥含蟾毒配基類成分,具局部麻醉及角質溶解作用,可軟化硬結。
  2. 輕粉(氯化亞汞)能抑制微生物,減少發炎,但其毒性需注意不可過量。
  3. 此方屬化學腐蝕療法,類似現代使用水楊酸貼片治療雞眼之原理。

總結

蟾酥膏以「腐蝕拔毒」為核心,針對肉刺之角質增生,通過毒性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破壞異常組織。其組方簡峻,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的辨證思路,適用於頑固性雞眼或胼胝,然須精準外用以免傷及周邊健康組織。

傳統服藥法


蟾酥5片(湯浸濕),膩粉1錢。
將蟾酥於盆中,以膩粉同和令勻。
先用針撥破頭邊,以後塗藥,密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雞眼及胼胝牙齒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蟾酥膏, 出處:《醫說》卷四引《類編》。 組成:蚵蚾汁。 主治:疳蝕癰腫,一切齒痛。

蟾酥膏,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組成:蟾酥5片(湯浸濕),膩粉1錢。 主治:肉刺。

蟾酥膏, 出處:《醫統》卷六十四。 組成:蟾酥少許,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燒)。 主治:風蛀諸牙疼痛。

蟾酥膏,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 組成:蟾酥如大豆許,白丁香15個,寒水石些少(煅),巴豆5粒,寒食面些少。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