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龍散
REN L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人龍散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能燥濕止癢,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人龍散中常與其他藥材搭配,共同發揮消炎止癢作用。
- 收斂止血:白礬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分泌物。人龍散針對皮膚疾病,白礬可抑制炎症滲出,加速傷口修復。
白礬在人龍散中,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人龍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蟾酥,這是一種來自蟾蜍皮膚的分泌物。蟾酥在中醫中被視為珍貴的藥材,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如解毒、消腫、止痛等。其主要成分包括蟾酥酸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這些成分對於抗炎和抗腫瘤有顯著效果。在人龍散中,蟾酥的加入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某些疾病時更加有效。
此外,蟾酥還具有通經活絡的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這對於許多由於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的疾病,如痛風或關節炎等,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人龍散的配伍中融合了蟾酥,既能發揮其解毒的特性,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從而達到綜合調理、強身健體的目的。因此,蟾酥在中藥方劑中的應用不僅彰顯了中醫的智慧,也體現了藥材之間的相輔相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人龍散」之分析如下: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人龍散」主治「翻唇疔毒」。翻唇疔毒屬中醫外科疔瘡範疇,多因熱毒蘊結、火毒上攻唇部所致,症狀見唇部腫脹潰爛、疼痛劇烈,甚則化膿發黑,古人認為此證危急,需速治以防毒邪內陷。
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戌腹糧(狗屎中骨頭,瓦上煅存性)
來源與炮製:
- 「戌腹糧」為狗糞中未消化之骨頭,經瓦上煅燒存性(即炭化保留藥性),此法屬「製炭」炮製,可增強收斂止血、拔毒生肌之效。
- 古代認為動物骨類(尤其經糞便排出者)具「敗毒」作用,煅炭後更增吸附毒邪之力。
推測藥性與功效:
- 狗骨性溫,傳統用於散瘀消腫,煅炭後轉為苦澀,能吸附瘡毒、斂瘡排膿。
- 古人可能認為「狗為戌畜,其性燥烈」,糞中骨頭經煅燒後,可藉其燥性攻逐濕熱毒邪。
佐藥:冰片
- 冰片性辛涼,具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效,外用可透皮引藥、清解局部火毒,助主藥拔毒外出,並緩解疼痛。
治療原理
- 拔毒外出:
- 戌腹糧煅炭後質輕吸附,能「以毒攻毒」,吸瘡中毒熱之邪,促膿液排出。
- 清熱斂瘡:
- 冰片清熱,配伍炭藥避免過於溫燥,共奏涼血消腫、收斡潰瘍之效。
- 傳統思維延伸:
- 此方或用「穢濁攻穢濁」之理,取狗糞中雜質(骨頭)經煅燒轉性,反成解毒良藥,類似「人中黃」以糞製藥的思路。
總結
「人龍散」以煅製戌腹糧為君,針對疔毒熱盛期,透過炭藥吸附與冰片辛散,達到局部拔毒、消腫定痛之目的,屬古代外科急救外用方。其組成反映「異類相制」與「煅炭存性」的炮製智慧,然藥材特殊,今已罕用。
傳統服藥法
戌腹糧(即狗屎中骨頭,瓦上煅存性)。
上為末。
每1錢加冰片少許、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龍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組成:人龍(瓦上焙)。 主治:牙疳。
人龍散, 出處:《一草亭》。 組成:人龍1條(取壯大色白者)。 主治:紅腫翳膜。
人龍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組成:戌腹糧(即狗屎中骨頭,瓦上煅存性)。 主治:牙疳。
人龍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組成:蛔蟲1錢(如無,用五谷蟲代),白礬3分,蟾酥3分。 主治:翻唇疔毒。
人龍散, 出處:《外科真诠》卷上。 組成:人龍3條,明雄3錢,蟾酥2分,兒茶1錢,輕粉3分,牙硝5分,朱砂1錢5分,上寸1分。 主治:天蛇疔毒。
人龍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七引《準繩》。 組成:人龍(即蛔蟲,人吐出者更佳,廁中者亦可用)1條,雄黃2錢。 主治:青蛇頭,生足大趾節上,乃染受蛇毒之氣而生。初起狀如湯潑火燒,痛不可忍,內毒滋甚,憎寒壯熱,四肢酸痛,後則胬肉突出,痛如刀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