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礬散

明礬散

MING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明礬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其可收縮血管,減少滲出,達到止血目的。對於外傷出血、鼻出血等症狀,白礬可有效控制出血。
  2. 燥濕止癢: 白礬還具備燥濕止癢的特性,能抑制細菌、真菌的滋生,並減少皮膚炎症反應。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緩解瘙癢、紅腫等症狀。

因此,白礬在明礬散中發揮著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有效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明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古代主治「絞腸痧,霍亂腹痛」,屬急症範疇。絞腸痧為中醫「痧證」之一,多因暑濕穢濁之邪閉阻氣機,導致氣血逆亂、腹中劇痛;霍亂則以嘔吐瀉痢、腹痛轉筋為特徵,皆與濕毒內蘊、經絡壅滯相關。古人用此方外敷或內服(需考證用法),取其腐蝕穢毒、收斂固澀之效,以袪除腐穢、通暢氣血。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明礬(白礬)

    • 性味酸澀寒,傳統視為「劫痰燥濕」要藥,具強力收斂、防腐蝕作用。
    • 在此方中為主藥,直接腐蝕息肉或痰濕瘀結,並收斡水濕,適用於痧證、霍亂之濕毒壅滯。
  2. 甘遂

    • 苦寒有毒,為峻下逐水藥,能破癥瘕、瀉水飲。
    • 與明礬相配,增強攻逐痰瘀之力,針對息肉或痧毒內結之實邪,疏通經絡閉塞。
  3. 白降丹(氯化汞與氯化亞汞混合物):

    • 為中醫傳統強腐蝕藥,具「化腐生肌」之效,可蝕去惡肉腐膿。
    • 助明礬強化局部腐蝕作用,直接破壞異常增生組織(如息肉),或攻散痧毒凝結。
  4. 雄黃

    • 辛溫有毒,功擅解毒殺蟲、燥濕袪痰。
    • 輔助方劑解毒辟穢,針對霍亂、痧證之穢濁邪氣,並抑制腐敗生成。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腐蝕收斂」為核心,通過峻烈之藥直接化解局部痰濕瘀結(如息肉)或內在痧毒。明礬與白降丹形成腐蝕協同,甘遂破積逐水,雄黃解毒;四藥合用,以毒攻毒,開通閉塞。現代外用於息肉,可能透過化學燒灼作用消除病灶,而古代內治急症,則取其袪腐斂瘡、通絡止痛之效,但需嚴格掌握劑量與用法。

適用機理推論

  • 對息肉:腐蝕性成分使局部蛋白變性,阻斷血供,促使壞死脫落。
  • 對痧證霍亂:燥濕解毒、通瀉濁邪,緩解氣機壅滯之腹痛(可能外敷臍部或內服微量)。

此方體現中醫「祛邪務盡」思維,但藥性峻烈,須精準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明礬30克,甘遂3克,白降丹0.6克,雄黃1.5克。
腐蝕收斂。
上為細末。
用水或香油調合,放於棉片上,敷於息肉根部或表面,1日1次,7-14次為1療程;或於息肉摘除後1星期敷藥,可減少復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鼻息肉上吐下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