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礬圈

明礬圈

MING FAN QU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明礬圈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收斂止血之功效。明礬圈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白礬能收縮血管,減少滲出,加速凝血,達到止血效果。
  2. 消腫止痛: 白礬還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消炎止痛,緩解創傷部位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明礬圈」,主治「蟲獸咬傷」。古代醫家認為,蟲獸咬傷後,毒邪侵入肌膚,可能導致局部腫痛、潰爛,甚至毒邪內攻。明礬圈外敷患處,旨在解毒、收斂、拔毒外出,緩解毒性反應。其「頃刻化為清水」的描述,暗示藥性迅速作用,通過局部化學反應(明礬熔化)達到解毒效果。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明礬(白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收斂止血。
    • 現代研究顯示,明礬含硫酸鋁鉀,具收斂作用,能凝固蛋白質,抑制細菌與毒素擴散。熔化後的高溫或化學變化可能直接破壞局部毒素結構。
  2. 白麵(小麥麵粉)

    • 性味甘涼,作用和緩。此處主要作為黏合劑,與明礬混合後形成「圓圈」邊界,既能固定明礬位置,防止藥液外溢,又能隔離周邊皮膚,避免刺激。
  3. 作用原理推測

    • 物理隔離與拔毒:麵圈形成密閉空間,明礬熔化後釋放藥性,促使患處毒液(如蛇毒、蟲毒)隨「清水」排出,類似拔毒療法。
    • 化學中和作用:明礬可能與某些生物毒素(如蛋白質類毒素)結合,使其失活。高溫熔化亦可能破壞毒素穩定性。
    • 收斂消炎:明礬的收斂性可減少組織滲出,緩解腫脹,防止毒素進一步擴散。

總結

此方設計簡潔,結合明礬的解毒特性與白麵的物理屏障作用,通過局部外敷實現「箍毒—化毒—排毒」的連續效果。其機理可能涵蓋物理隔離、化學中和及藥理收斂,體現古代外治法的直觀思維與實用性。

傳統服藥法


明礬1兩。
白麵水和,捏圓圈箍患處,明礬芍內熔化,傾於面圈內,頃刻化為清水,其毒自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