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羽白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生肌之功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地去除濕氣,減輕瘙癢,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對於一些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白礬能有效地清除熱毒,緩解炎症。
因此,羽白散中加入白礬,能夠發揮其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羽白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羽白散主治「面上吹花癬,并錢癬」,此二證屬古代對皮膚癬疾的稱謂。「吹花癬」多指顏面因風熱或接觸花粉等外邪所致的癬症,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或脫屑;「錢癬」則狀如錢幣,圓形脫屑,邊界清晰,類似現代醫學的體癬或環狀癬。此方外用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目的,契合癬症濕熱蟲毒的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礬(半生半熟)為主藥
- 生礬(未經煅製)性涼,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熟礬(煅製後)收斂性更强,可斂瘡防腐。
- 半生半熟配伍,兼具清熱解毒與收斂生肌之效,針對癬症濕爛與瘙癢並存之病態。
枯礬加強燥濕
- 枯礬(全煅)燥濕力更專,協同主藥拔乾滲濕,尤適滲液較多之癬瘡。
樟腦(朝腦)佐助透散
- 辛香走竄,能透皮引藥深達,兼殺蟲止癢,緩解頑癬劇癢。
醋與黃酒為引
- 醋性酸收,助白礬殺蟲斂瘡;黃酒行血通絡,利藥性滲透,二者調敷可增强藥效。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燥濕—殺蟲—止癢」為核心:
- 燥濕:白礬、枯礬直接分解濕毒,減少滲出。
- 殺蟲:白礬、樟腦針對癬症微生物(古代統稱「蟲」)。
- 止癢:樟腦局部麻醉,白礬收斂消炎,共奏緩解症狀之效。
外用法以鵝翎蘸藥掃患處,使藥力輕薄覆蓋,避免刺激,體現古代對顏面用藥的細緻考量。
傳統服藥法
白礬(半生半熟)。
甚者,枯礬末2兩,朝腦1錢,為末。醋調敷。
上為末。
黃酒調化,以鵝翎蘸掃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羽白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白礬(半生半熟)。 主治:面上吹花癬,並錢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