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礬丸方劑中包含豬牙皁,主要基於其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發揮解毒消炎作用。
2. 燥濕止癢: 豬牙皁能燥濕止癢,適用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皁礬丸常用於治療皮膚病,豬牙皁在此發揮輔助作用,有助於緩解瘙癢、消退皮疹。
皁礬丸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利用其 收斂止瀉 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其收斂作用可固澀腸胃,止瀉止痢,對脾胃虛寒、泄瀉不止者尤為有效。此外,白礬還有 燥濕止癢 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因此,在皁礬丸中加入白礬,可發揮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皁礬丸方中使用蟾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皁礬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蟾酥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情,並輔助皁礬消腫止痛。
- 引藥入喉,增強療效: 蟾酥具有較強的穿透性和引藥入喉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有效的治療作用。皁礬丸中其他藥物如皁礬、硼砂等,雖然也能消腫止痛,但缺乏引導藥力深入喉嚨的能力,蟾酥的加入則彌補了這一缺陷,有助於藥物直達病所,迅速奏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礬丸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五色疔瘡(泛指顏色、形態各異的兇險疔毒),適用於:
- 初期症狀:疔瘡初起,可見皮膚微小白色膿頭,伴隨瘙癢或麻木感,且出現畏寒發熱等表邪內鬱之象。
- 危重症候:若疔毒內攻,導致「走黃」(相當於現代所說的敗血症或膿毒血症),見瘡色黑陷、神志昏聵、嘔吐惡心等熱毒熾盛、內犯心包之證。
此方以拔毒透邪、消腫定痛為主,兼能開竅醒神,適用於疔瘡由表入裏的急重階段。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解析
豬牙皂(辛鹹溫,有小毒)
- 作用:辛散走竄,能通關開竅、滌痰消腫。
- 方義:疔毒多因氣血壅滯、痰毒結聚,皂角通過其刺激性,引藥直達病所,破除瘡毒壅結。
白礬(酸澀寒)
- 作用:收斂解毒、燥濕殺蟲,生用更偏清熱。
- 方義:與皂角相配,一散一收,既能拔毒外出,又可防止熱毒擴散,且能蝕瘡去腐。
乾蟾酥(辛溫,有毒)
- 作用: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為治疔毒要藥。
- 方義:其性烈善走,能透毒外發,針對疔毒走黃的昏聵嘔惡,有醒神開閉之效。
麝香(辛溫,選加)
- 作用:芳香開竅、活血散結。
- 方義:增強穿透力,助藥力速達經絡,尤適疔毒內陷之神昏證。
(2)配伍邏輯
- 蟾酥+皂角:以毒攻毒,借其辛烈之性破瘡毒結滯。
- 白礬佐制:收斂蟾酥、皂角的峻烈之性,防其過散傷正,同時固護瘡面。
- 酒送服:借酒行藥勢,增強活血透散之力;蔥白通陽,引藥外達肌表。
(3)治療原理
- 初期疔瘡:以皂角、蟾酥開泄腠理,使毒邪外透;白礬清熱斂瘡,防毒內陷。
- 走黃危症:蟾酥通絡開竅,麝香(若加)醒神,合奏解毒定驚之效,截斷病情惡化。
此方峻烈有毒,但針對疔毒痰瘀互結、閉阻經絡之病機,以「速攻速散」為長,體現中醫「急症用猛藥」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切碎,研細末)3錢,白礬(生,研極細)3錢,真乾蟾酥1兩(切片)。
或加麝香3分,同搗為丸更妙。
上將蟾酥用滴花燒酒浸軟,加入礬、皂二末,和勻為丸,如綠豆大,晾乾收貯。
每服1丸,將蔥白衣裹藥,以好酒送下,勢重者,每日2次。
此藥每次只可服一粒,如服二粒,恐致嘔吐,慎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礬丸,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豬牙皂(切碎,研細末)3錢,白礬(生,研極細)3錢,真乾蟾酥1兩(切片)。 主治:一切五色疔瘡,初起成有小白頭1粒,或癢或麻木,憎寒發熱;及疔毒走黃,黑陷昏憒嘔惡。
皂礬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張氏家傳》。 組成:北礬1兩半(如無,用南礬,枯),半夏(薑汁浸1宿,焙)半兩,天南星(切,濃皂角水浸1宿,慢火熬乾、焙)半兩,白僵蠶(直,1半醋浸1宿,1半生用)半兩。 主治:去風痰,利胸次。常服無痰疾。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