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澤散

羽澤散

YU Z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羽澤散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引發皮膚瘙癢、丘疹、濕疹等症狀,白礬能清熱燥濕,止癢消腫,起到緩解病症的作用。
  2. 收斂生肌:白礬具有收斂作用,能使皮膚組織收縮,減少滲出,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破損、糜爛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收斂生肌的作用,加速傷口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羽澤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羽澤散記載主治「眼暴發疼痛」,屬中醫急症範疇。所謂「暴發」,指發病急劇、疼痛劇烈,可能伴隨紅腫灼熱,傳統推測病因為風熱上攻或火毒熾盛,壅滯目絡所致。此方以外用「吹喉」法施治,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中醫「上病下取」或「就近祛邪」的思維——透過咽喉黏膜吸收藥性,或藉呼吸道與目竅的經絡聯繫(如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咽喉為經絡交會處),達到清熱解毒、消腫定痛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性味與功效

    • 枯礬(煆白礬):性寒酸澀,燥濕解毒、收斂消腫。外用可祛腐生新,抑制黏膜分泌物,緩解炎症腫痛。《本草綱目》載其治「喉痺、目痛」,現代研究亦表明其具抗菌、收斂作用。
    • 白僵蠶(炒):性平辛鹹,祛風化痰、通絡散結。炒製後毒性減弱,更宜外用。其辛散之性可透邪外出,緩解風熱挾痰上攻之腫痛,《玉楸藥解》言其「散結滯而治喉痺」。
  2. 組方邏輯

    • 協同清熱解毒:枯礬寒澀清熱,僵蠶辛散透邪,一收一散,共逐目竅火毒。
    • 外治通絡止痛:僵蠶善走頭面經絡,引藥上行;枯礬收斂濕濁,減輕局部充血。二者研末吹喉,藥性經黏膜吸收後,可能透過「肺—肝—目」的氣機通路(肺主氣,肝主目,咽喉為氣道門戶),間接調節目部氣血。
    • 針對病機:急性目痛多因風火痰濕膠結,方中枯礬燥濕斂瘡,僵蠶祛風化痰,恰中「熱毒挾痰」之病機關鍵。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治法干預目疾,體現中醫「表裡相應」的治療觀。雖直接作用於咽喉,但藉由:

  • 經絡傳導:手太陰肺經「上膈屬肺」,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後」,藥物可能透過經脈氣血運行影響目系。
  • 藥性趨向:枯礬沉降收斂火毒,僵蠶升散開泄鬱熱,一降一升調和目竅氣機,緩解「不通則痛」。

結論
羽澤散以簡潔配伍,透過外治間接調節目疾,反映古代醫家對「五官相聯」的深刻認知。其組方側重祛風痰、清熱毒,符合暴發性眼痛多屬實證的辨證特點,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然古今病名差異,現代應用需進一步考證其適應範圍。

傳統服藥法


枯礬、白僵蠶(炒)各等分。
上為末。吹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霍亂耳聾乳腺炎鼻塞乳房腺體瘤鼻竇炎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羽澤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生礬。 主治:腳丫爛。

羽澤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枯礬末。 主治:耳聾疼痛或出水。

羽澤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枯礬末3錢。 主治:眼暴發疼痛。

羽澤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枯礬末。 主治:肺氣盛之甕鼻塞肉。

羽澤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生礬末2-3錢。 主治:中風,痰厥,不省人事。

羽澤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白礬(端午日取者)3錢。 主治:諸腫毒發背,惡瘡,瘡毒初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