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葉散

十葉散

SHI Y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23%
心經 14%
胃經 14%
脾經 9%
膽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葉散中包含芙蓉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清熱解毒:芙蓉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可有效抑制體內炎症反應,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濕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消腫止痛:芙蓉葉富含多種植物化學物質,具有消腫止痛、止癢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扭傷、蜂螫等引起的疼痛、腫脹,芙蓉葉可起到舒緩疼痛、消散瘀腫的作用。

十葉散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暑:荷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夏季炎熱,易導致暑濕內侵,引起發熱、口渴、胸悶等症狀,荷葉能清熱解暑,緩解這些不適。
  2. 利水消腫:荷葉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水分。十葉散中常加入荷葉,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十葉散中包含甘菊,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甘菊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狀;其疏散風熱的功效,能散發體內鬱積的熱邪,使之宣洩外出,從而達到清熱解表、止痛止癢的作用。

因此,甘菊在十葉散中,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十葉散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十葉散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引起的疾病,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濕熱泄瀉等,金銀花可有效控制感染,消炎止痛。
  2. 疏散風熱:金銀花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十葉散中加入金銀花,可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效果。

十葉散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緩解。
  2. 行氣寬中: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的作用,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氣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狀也有改善效果。

因此,十葉散中加入紫蘇葉,可發揮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十葉散中加入桑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而涼血止血的功效則有助於治療吐血、衄血、血崩等出血症狀。

因此,桑葉的加入可以幫助十葉散更好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改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葉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原載主治「喉症」及「無名火毒,焮腫紅赤」,屬中醫外感風熱或熱毒壅滯之證。喉症多因風熱上攻咽喉,導致紅腫疼痛;「無名火毒」泛指突發性熱毒腫脹,病機為火熱之邪鬱結肌表,氣血壅滯。方中諸葉藥多具清熱解毒、散火消腫之性,外用吹喉或內服,旨在透邪外達、涼血消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主軸

    • 芙蓉葉銀花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為治熱毒瘡瘍要藥。
    • 菊葉冬桑葉:疏風清熱,善治上焦風熱,利咽喉。
    • 天名精葉(即鶴虱葉):清熱解毒,傳統用於喉痹腫痛。
  2. 涼血散瘀輔助

    • 槐葉:涼血止血,兼清肝火,適合火毒熾盛伴血熱者。
    • 荷葉柳葉:輕清上浮,既能清熱,又可活血利濕,防熱毒鬱結成膿。
  3. 疏表透邪兼顧

    • 紫蘇葉:辛散風邪,解表退熱,助火毒從表而解。
    • 蕉葉(芭蕉葉):清熱利尿,導火熱下行,避免邪熱內陷。

配伍特點

  • 「以葉治上」:諸葉質輕,性多辛涼或苦寒,符合「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尤適咽喉、頭面熱證。
  • 內外並用:外用直接作用患處(如吹喉、調敷),內服以甘草桔梗湯引藥上行,增強利咽之效;井花水性甘寒,助清熱解毒。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多層次清解熱毒:

  1. 直接抑制火熱:集多種清熱藥協同作用,降低局部炎症。
  2. 透散鬱火:紫蘇、桑葉等辛散之性,避免涼遏留邪。
  3. 調節氣血:涼血與活血並用,改善腫脹紅赤的氣血壅滯狀態。

總結
十葉散為針對熱毒上攻的經驗方,組方側重「清散結合」,既集中清熱解毒之力,又兼顧透邪外達與調和氣血,體現中醫「通因通用」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芙蓉葉、荷葉、蕉葉、菊葉、銀花葉、紫蘇葉、柳葉、槐葉、冬桑葉、天名精葉各等分。
各應時採鮮者,風乾為末,和勻,瓷瓶收貯。
猝遇喉症,外用蘆管吹之,內用甘草、桔梗湯或開水調下,每服7分。如遇無名火毒,焮腫紅赤,取井花水,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葉散性寒,味苦,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十葉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芙蓉葉、荷葉、蕉葉、菊葉、銀花葉、紫蘇葉、柳葉、槐葉、冬桑葉、天名精葉各等分。 主治:喉症,無名火毒,焮腫紅赤。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