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菊花

JU HUA

  • 英文名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Flos Chrysanthemi Morifolii Chrysanthemum Flower
  • 別名:甘菊,饅頭菊,懷菊花,家菊,藥菊,白菊花,女節,周盈,黃甘菊,毫菊,茶菊,更生,貢菊,甘菊花,簪頭菊,金精,金蕊,節華,甜菊花,傅延年,滁菊,真菊,陰成,杭菊,日精,女華,白茶菊,女莖
  • 來源: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乾燥頭狀花序。基於產地、花色及加工方法的不同,又有各種不同種類。花期採收,陰乾生用。
  • 道地藥材:河南, 安徽, 浙江, 中國大陸各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菊花的傳統功效


1. 散風熱

菊花,其散風熱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且見解頗為一致。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菊花「專制鳳木」,是去風的要藥。其味甘苦辛平,具有多重功效。苦味能洩熱,甘味能益血,辛味能散結,平性則兼顧多臟腑,入肝、膽、心、小腸、脾、胃,甚至大腸。因此,它能治療風頭眩暈、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皆因肝木受邪,風火相搏所致。菊花能通過益血、洩熱、散結,調理肝腎陰陽失衡,從而達到散風熱的效果。書中更提到菊花能治療胸中煩熱,因其能益血,滋陰降火,故能改善心血虛導致的煩熱症狀。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了菊花的散風熱機理。它認為菊花不同於其他花卉,具有「攝納下降」的特性,能平肝火,熄內風,抑製肝木之橫逆。對於因肝陽上亢導致的頭風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菊花能清熱瀉火,收攝虛陽,使之歸於下焦,從而緩解症狀。此外,菊花還能治療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等症,因其能清利血脈,祛除血熱,使瘀滯之邪得以排出。

《本草綱目》則更精闢地指出,菊花能益金、水二臟,所謂「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正是其散風熱功效的根本原因。金水二臟的平衡,才能抑制肝木的亢盛,從而達到平息肝風、清熱除火的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菊花散風熱功效的認識,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藥理作用機制,並佐以豐富的臨牀經驗,證明菊花確有良好的散風熱療效。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益陰補血,通過多個方面調理臟腑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2. 發汗解表

菊花,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發汗」,更涉及到體內陰陽平衡的調節。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菊花「專制風木」,是去風要藥。其味苦能洩熱,甘能益血,兼具辛平之性,能散結。文中提到菊花治療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等症,皆因肝木受風邪侵犯所致。風為陽邪,易上行,而血虛則生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則引起諸症。菊花苦能洩去滯結,甘能益血,辛平能散虛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其還能除胸中煩熱,因心主血,血虛則煩熱,菊花益血生陰,苦辛洩熱,故能解除煩熱。

《本草經百種錄》指出,芳香之物多能治頭目肌表之疾,而菊花「不甚燥烈」,尤其適合治療頭目風火之疾。 《本草便讀》則簡潔地概括菊花的功效為「疏風」,但其性味甘寒,與其他辛燥的疏風藥不同,更可與補肝腎藥同用。

《本草新編》提及甘菊花氣味輕清,功用緩和,適合久服,但治療目痛則見效迅速。其更進一步指出甘菊花能退陽明胃火,並建議與元參、麥冬等藥同用,平胃火而不傷胃氣。

《本草綱目》則從更深層次闡述菊花的功效。它認為菊花能益金水二臟,補水制火,益金平木,從而達到平息風熱的目的。這說明菊花發汗解表的作用,是基於其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的整體功效。總而言之,菊花發汗解表,並非單純的驅逐風邪,而是通過調整體內陰陽平衡,達到疏風清熱,最終緩解表證的目的。

3. 清熱解毒

菊花,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清熱解毒藥物,其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因其品種不同,功效亦略有差異。

《神農本草經疏》詳述菊花功效,認為其「苦可洩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並指出其藥性平和,兼具辛味,因此能散結。其清熱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肝經與心經的影響。 文中提到菊花能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等症狀,皆因肝木之氣失調所致。菊花能平肝火,熄內風,解決因血虛生熱、風火相搏引起的症狀。此外,菊花也能清熱解胸中煩熱,因其能益血生陰,從而消除心火。針對瘡瘍,尤其血線疔,書中強調生搗菊花最有效,這是因為其能清解風火之毒。

《本草衍義補遺》則提醒需選用味甘的菊花,避免使用山野苦菊,以免傷胃。 《本草書名》(藥品化)則區分了白菊和黃菊,白菊性味平和,適合治療熱退後餘邪未清的溫病;黃菊味苦,清香氣散,善於清肺熱,適用於頭風眩暈、鼻塞等肺熱引起的症狀。

《本草新編》認為甘菊花氣味輕清,功效緩和,適合久服,但對於目痛則療效迅速。它特別強調甘菊花能退陽明胃火,與其他清熱藥相比,能平胃火而不傷胃氣。

《本草綱目》更深層次地闡述菊花的功效,指出其能益金水二臟,藉由補水制火、益金平木,達到除風熱的效果,這也是其治療諸風頭目疾病的根本機理。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菊花清熱解毒功效的理解,雖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各種熱證、風熱病症,以及某些眼科疾病上的價值。 其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通過調節肝、心、肺等臟腑功能,達到整體平衡,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4. 清熱瀉火

菊花,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亦頗為精妙。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菊花「苦可洩熱,甘能益血」,其苦味能瀉去體內鬱積之熱,甘味則能滋養血液,此為其清熱之根本。 書中更進一步闡述,菊花入心、脾、肝、膽、小腸和大腸等經,能治療因肝木亢盛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頭風眩暈、目赤腫痛等。肝屬木,其開竅於目,肝火上亢則可導致目赤腫痛、視物不清,而菊花的苦味能瀉肝火,從而達到清熱明目的效果。

《本草新編》則指出,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其清熱作用較為溫和,適合長期服用,尤其能退去陽明胃火。陽明胃火旺盛,常表現為口乾舌燥、煩熱等症狀,而甘菊花能平和地清泄胃火,且不傷及胃氣,這與一些寒涼之藥相比,更為溫和安全。

《本草綱目》則從更深層次闡述了菊花的功效:「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其認為菊花不僅能清熱瀉火,更能益金水二臟,金水相生,則能制約肝木,使肝木之氣得以平息,從而達到清熱、平肝、熄風的效果。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菊花清熱瀉火的功效及機理多有論述,其作用並非單純的「降火」,而是通過多個方面,例如瀉肝火、益陰血、平胃火等,達到整體的清熱效果,其功效值得現代人重新認識和重視。 不同版本的菊花,如黃菊和白菊,其藥性也略有不同,用藥時需參考各個本草典籍的詳細記載。

5. 疏風清熱

菊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疏風清熱」功效深受推崇。諸多古籍對其功效與作用機理有著不同的闡述,但核心都圍繞著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菊花「專制風木」,是去風的重要藥物。其味甘苦平,甘能益血、解毒,苦能洩熱,辛平則散結,藥性可入肝、膽、脾、胃、心、小腸和大腸等經絡,故能治療風頭眩暈、腫痛、目赤腫痛等症。書中指出,這些症狀多因肝木亢盛、風火相搏所致,菊花能通過洩熱、益血、疏散來調節肝木之氣,達到治療目的。

《本草衍義補遺》則強調菊花需選擇味甘者,才能「補陰」,而山野苦菊則會傷胃氣。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指出,甘菊花氣味輕清,作用緩和,適合久服,尤其能退陽明胃火,並建議與元參、麥冬等藥同用,以平胃火而不傷胃氣。

《本草綱目》則總結道,菊花能除風熱,益肝補陰,更能益金水二臟。其補水制火,益金平木的機理,使得肝木之氣得以平復,從而達到疏風清熱的效果。 《本草正義》更詳細地闡述了菊花在治療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病等方面的功效,認為其能清熱解毒,疏通經絡,並強調其作用機制是透過「肅降靜鎮」,平肝火、熄內風,使亢盛的陽氣下降。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菊花「疏風清熱」功效的認識,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其藥理作用,從單純的疏風解表,到深層的益陰平肝,都體現了菊花在中醫藥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多樣化的應用價值。 其藥效的發揮,與藥物的種類(如甘菊、黃菊)及辨證施治密切相關。

6. 安神

菊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安神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特性息息相關。 不同醫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安神之效。

《本草衍義補遺》認為菊花能「補陰」,但需選擇味甘者,否則會傷胃。此處的「補陰」並非直接指滋補腎陰,而是指其清熱瀉火,平衡陰陽,間接達到安神效果。 過度燥熱是導致心神不安的重要因素,菊花的清熱作用能緩解這種燥熱,進而達到安神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指出菊花能「除胸中煩熱」,認為心主血,陰虛則內熱,菊花苦辛能洩熱,從而使煩熱消除,達到安神。這說明菊花安神作用與其清泄心火,改善心神活動的相關性。 書中也提及菊花「安腸胃」,腸胃健康與心神安寧密切相關,腸胃不適也會影響睡眠和情緒。

《本草新編》強調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需久服才能見效。 但其特別指出,在治療目痛時,效果則甚速。 此處並非指菊花快速安神,而是強調其針對特定症狀(目痛,通常與肝火上炎有關)的快速作用,而肝火得平,自然能間接改善睡眠。此外,文中提及甘菊可「退陽明之胃火」,胃火過盛也會影響心神,菊花的清熱作用再次體現其安神功效。

總體而言,古籍中關於菊花安神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而是透過其清熱、平肝、熄風等作用,間接改善導致失眠、心神不安的各種症狀,從而達到安神之效。 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中關於情緒與身體狀態相互影響的觀點也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7. 平肝息風

菊花,其「平肝息風」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肝腎陰陽、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菊花「專制鳳木」,是「去風之要藥」。文中闡述菊花苦、甘、平三味俱全,苦味能洩熱,甘味能益血,平味則兼具辛味,可散結。其入肝、膽、心、脾、胃、大腸等臟腑,能治療風頭眩暈、目痛淚出等症。這些症狀皆因肝木氣盛、風火相搏所致,而菊花能通過洩熱、益血、疏散等方式,平衡肝臟陰陽,從而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指出,菊花不同於其他花卉,具有「攝納下降」的特性,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文中詳細解釋了菊花治療眩暈、目痛、淚出、皮膚病等症的機理,均源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菊花能清熱洩降,收攝虛陽,使肝火得以平息,內風得以熄滅。

《本草綱目》則精闢地指出菊花「益肝補陰」,並強調其能「益金、水二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這說明菊花不僅直接平肝,更能通過滋補腎陰、肺金間接制約肝火,從根本上解決「風」的病因。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於菊花「平肝息風」功效的論述,並非單純地將其視為一種祛風藥,而是從肝腎陰陽平衡、氣血運行等多個角度,深入探討其作用機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藥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精準把握。 各家醫籍雖著眼點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菊花在平肝息風方面的卓越療效。

8. 清肝明目

菊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肝明目」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非單純的經驗之談,而是基於對藥性及人體臟腑經絡的深入理解。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菊花「專制鳳木」,「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認為其能治療諸風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皆因肝木受邪所致。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則目疾叢生,菊花的苦味能洩熱,甘味能益血,平性則能兼顧疏散與調和,故能有效平肝清熱,從而改善目疾。

《本草衍義補遺》則提醒需選擇味甘的菊花,避免使用苦味過重的山野菊花,以免傷及胃氣。 《本草新編》更進一步闡述,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適合久服,但對於目痛等急症,則能迅速見效。其強調甘菊能「退陽明之胃火」,說明菊花清熱的功效並非侷限於肝經,也作用於胃經,從整體調理的角度來改善肝火上炎的情況。

《本草綱目》更精闢地指出菊花「能除風熱,益肝補陰」,並深入闡述其「益金、水二臟」的深層機理,認為補益腎水以制心火,益肺金以平肝木,從而達到平息肝風、清泄肝火的功效,達到清肝明目的作用。 其他典籍如《本草經百種錄》、《本草便讀》、《本草正義》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菊花清肝明目的功效,並詳細說明其作用機理,例如疏風、清熱、益血、滋陰等多重作用共同達成療效。 總而言之,菊花清肝明目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這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中藥複雜作用機理的深刻認識。

9. 解毒

菊花,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而是透過多種途徑達到解毒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菊花「甘可解毒」。其解毒機理並非單一,而是與其性味功能密切相關。書中提到菊花苦味能洩熱,甘味能益血,辛平則能散結。 這些作用共同作用下,能有效處理由風火邪毒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疔瘡、血線疔等,這些都是由風火之毒引起的皮膚病。《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菊花生搗可治療瘡瘍,對血線疔尤為有效,說明其解毒作用更偏向於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消散毒邪。

《本草正義》則從更深層次闡述了菊花的解毒機制。它認為菊花「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這說明菊花的解毒作用與肝經有著密切關係。許多毒邪的侵犯,都會導致肝陽上亢,而菊花能清洩肝火,從根本上解決毒邪的內因。 其對「目如欲脫」、「淚出」等症的療效,便是肝陽上擾的直接體現,菊花的解毒作用在此體現為平肝熄風,使邪毒不再上擾於目。 此外,《本草正義》也指出菊花能「理血中熱毒」,說明其解毒作用也涵蓋血液系統,能清除血液中的毒邪,從而治療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等疾病。

綜上所述,菊花的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而是通過其苦、甘、辛等多種特性,以及其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理血等多方面的作用機制,達到解毒、散邪、扶正的效果。不同醫籍對其解毒機理的闡述角度各有側重,但共同指向菊花在解毒方面的實效性和多樣性。

10. 止咳化痰

菊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多個角度佐證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中提及菊花「除胸中煩熱」,而咳嗽痰多,往往伴隨胸悶、燥熱等症狀。文中闡述菊花的苦味能洩熱,甘味能益血,平性兼具辛味,能散結。胸中煩熱的產生,與心血虛、陰虛內熱有關,菊花透過苦辛洩熱、益血生陰,間接緩解咳嗽痰多的症狀。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菊花「能平肝火,熄內風」,肝火上犯亦可導致咳嗽。菊花能清肝火,使肺氣得以順暢,間接止咳。

《本草新編》認為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需久服始效。其能退陽明胃火,而胃火旺盛也可能引發咳嗽。文中建議將甘菊花與元參、麥冬等藥同用,平胃火而不傷胃氣,此方對於因胃火上逆引發的咳嗽痰多可能有效。

《藥品化》則區分了白甘菊與黃甘菊的功效。白甘菊性平,味微苦,主治肺氣虛;黃甘菊味苦,清肺火。肺為嬌臟,肺氣虛弱或肺火熾盛都可能導致咳嗽,因此選用不同的菊花類型,可針對不同的病因。

綜上所述,古籍中雖未明確指出菊花單方直接止咳化痰,但從其清熱、瀉火、平肝、益陰等功效來看,菊花能間接改善與咳嗽痰多相關的症狀,例如胸中煩熱、肝火上逆等,因此在某些特定咳嗽類型中,菊花可能具有輔助止咳化痰的作用,但其療效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症而定,並需配合其他藥物或調整治療方案。

菊花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菊花作為藥食同源的植物,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展現出顯著功效。研究顯示,菊花的水浸劑或煎劑能廣泛抑制多種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及人型結核桿菌。此外,1:4比例的菊花水浸劑對某些皮膚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抗病毒方面,高濃度的菊花提取物在體內實驗中顯示出對流感病毒(PR8型)及鉤端螺旋體的抵抗能力。菊花的藥理活性主要歸因於其含有的活性成分「倍半萜」。倍半萜具有顯著的抗炎、抗氧化特性,能抑制發炎反應、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害,並能直接抑制或殺死細菌和病毒。這些特性不僅賦予菊花直接的抗菌抗病毒功效,同時也透過增強機體免疫力,提升身體對抗病原體侵襲的能力。

2. 抗瘧

體外實驗:

  • 毫菊的乙酸乙酯總提物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抗瘧活性。當濃度達到80pg/ml時,可觀察到培養基中感染瘧原蟲(惡性瘧原蟲 P. falciparum)的紅血球比例明顯降低。
  • 進一步提高濃度至100pg/ml,則抗瘧效果更加顯著。

體內實驗:

  • 在感染瘧原蟲(約氏瘧原蟲 P. Yoelii)的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毫菊的乙醇提取物和氯仿分離物也表現出抗瘧效果。
  • 具體來說,以1.4g/kg劑量腹腔注射乙醇提取物,或以0.8g/kg劑量腹腔注射氯仿分離物,能在給藥後的第五天有效抑制小鼠體內瘧原蟲的生長。

總結: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毫菊的提取物,無論是乙酸乙酯總提物、乙醇提取物還是氯仿分離物,均具有抗瘧活性,且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均得到證實。體外實驗觀察到對惡性瘧原蟲的抑制作用,體內實驗則觀察到對約氏瘧原蟲的抑制作用。

3. 解熱作用

中樞抑制作用介導的解熱機制: 研究顯示,菊花浸膏透過灌胃方式給予人工發熱的家兔後,觀察到解熱效果。這暗示了菊花的解熱作用可能與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有關。具體而言,菊花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作用於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降低其對發熱信號的反應閾值,從而達到解熱的目的。 由於僅指出「中樞抑制作用」,具體作用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例如,哪些神經遞質或受體參與了這個過程?菊花的哪些化學成分具有這種中樞抑制活性?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闡明。

4. 抗病原微生物

  •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顯示,菊花的水浸劑或煎劑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人型結核桿菌以及霍亂弧菌。新鮮菊花地上部分經水蒸餾提取的揮發油,在小鼠體內實驗中,亦表現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較強的抑菌活性,但對綠膿桿菌作用微弱,對肺炎雙球菌則無效。
  • 抗病毒作用: 高濃度的菊花提取物在體內實驗中,具有抵抗流感病毒(PR8株)和鈎端螺旋體的作用。菊花中的木犀草素(Luteolin)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能抑制病毒的逆轉錄酶活性,其中木犀草素的作用最強。
  • 抗真菌作用: 菊花的水浸劑(1:4濃度)對某些常見的皮膚致病性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5. 抗炎鎮痛

中藥菊花的抗炎鎮痛功效,體現在其提取物對組胺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的抑制作用上。具體而言,在小鼠實驗中,腹腔注射菊花提取物能夠減少組胺誘導的台盼藍擴散,這表明菊花提取物具備降低毛細血管滲透性的能力。研究進一步指出,菊花提取物10mg 的抗炎效果,約等於蘆丁2.5mg 的效果。

6. 降血壓

菊花,傳統醫學視其為藥食同源之品,自古即被推崇。據《本草綱目》記載,菊花「氣香,微寒,味甘苦」,並明載其具有「平肝降壓」之功,可見其在調節血壓方面已有悠久的使用歷史。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菊花在降血壓方面的潛在機制。其主要活性成分,如類黃酮和綠原酸,被證實具有多重生物活性。這些化合物不僅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輕血管內皮損傷,從而維護血管健康與彈性,更直接與其降血壓作用相關。

動物實驗提供了更具體的證據。研究發現菊花提取物能夠有效降低大鼠血漿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水平,顯示其對血脂的調節作用。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菊花通過改善血脂狀況,有助於減輕血管負擔。此外,菊花提取物還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減少血管內血栓形成的風險,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這對於維持血管通暢和降低外周阻力至關重要。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降低有助於改善血管內環境,而抑制血小板凝集則能保持血液流暢,減少血管壓力。這些綜合作用為菊花在調節血壓方面的藥理功效提供了科學依據。

7. 抗氧化

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中藥菊花具有潛在的抗氧化能力。它能提升小鼠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有助於清除過氧化物,並降低過氧化脂質(LPO)含量,進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及減輕脂質過氧化對細胞膜的損害。從杭白菊酒精浸提物中萃取出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溶性部分,均能有效清除超氧陰離子,其中又以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效果尤為顯著,這與其富含的黃酮和多酚類成分密切相關。體外實驗也證實,菊花水提物有助於保護細胞膜流動性,維持細胞結構的完整功能。綜合研究指出,包含菊花在內的「四大懷藥」(牛膝、地黃、山藥、菊花)在小鼠實驗中,能提高GSH-Px活性並降低LPO含量,表現出延緩衰老作用,且四藥合用效果優於單獨使用。

8. 降血脂

菊花在傳統中醫藥學中被視為重要的藥食同源植物,其降血脂的功效早有記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便明確指出菊花具備「降血脂,清熱解毒」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深入闡明了菊花在調節脂質代謝方面的多重機制與活性成分。

研究發現,菊花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其中包括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多種菊甙(flavonoids and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類的統稱,文中為方便理解簡寫為菊甙)以及Quercetin等。這些成分是菊花發揮降血脂效用的關鍵所在。它們能顯著降低血清中的多項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 TG)以及被視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與此同時,菊花也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水平,從而優化血脂整體平衡。

菊花調節血脂的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其活性成分能夠有效抑制體內,特別是肝臟中,膽固醇的生物合成過程,從源頭上減少膽固醇的生成。另一方面,菊花還能促進已生成膽固醇的分解與代謝,加速其轉化為膽汁酸並排出體外。這兩種協同作用,共同促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下降,對改善高血脂症狀具有潛在益處。

9. 預防心血管疾病

菊花製劑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上展現潛在藥理功效,尤其體現在其對冠狀動脈系統的影響。研究顯示,菊花的水煎醇沉製劑能顯著擴張冠脈,進而大幅增加冠脈血流量。此作用有助於提高心肌供氧,對於緩解心肌缺血狀態具有積極意義。在實驗性冠脈粥樣硬化兔的離體心臟模型中,亦觀察到菊花製劑能有效增加冠脈血流灌注,並能提升心肌耗氧量。這表明其對於改善由於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具有潛力。此外,菊花製劑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然而,其擴張冠脈、增進血流灌注的作用,為改善心臟缺血、維持心肌正常功能提供了更為直接且顯著的途徑。

10. 抗發炎

菊花作為一種常見的食材與藥用植物,其在緩解發炎反應上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它蘊含類黃酮、花青素、黃酮等多元植化素,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賦予菊花顯著的抗氧化與抗炎潛能。

類黃酮和花青素能有效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這些不穩定的分子是導致細胞氧化損傷和引發發炎反應的重要因子。透過中和自由基,菊花有助於保護細胞結構與功能免受破壞,從而降低炎症發生的初始驅動力。黃酮類化合物則更直接地參與炎症通路調控,例如抑制促發炎細胞因子與介質的釋放,或調節參與炎症級聯反應的酶活性。此機制有助於緩解已存在的炎症損害,並降低身體對內外刺激產生的過度發炎反應。

此外,菊花亦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這些微量營養素對維持細胞正常代謝功能至關重要。它們與上述抗氧化植化素共同作用,能增強人體整體的免疫力,提升機體對抗外界病原體或內源性壓力的能力。一個平衡且強健的免疫系統,自然能更有效率地控制炎症反應,減少其對組織造成的長期損害。菊花透過其綜合性的成分,從多個層面介入,達到其抗發炎的效益。

11. 其他功效

  • 抗疤作用: 體外實驗顯示,亳菊的乙酸乙酣總提物具有抑制紅細胞感染症原蟲的能力,這暗示其可能具備潛在的抗疤痕形成機制。
  • 凝血作用: 菊花製劑經腹腔注射後,可縮短家兔的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且炒炭後的菊花效果更強。這表明菊花具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菊花提取物在體外對牛凝血酶凝聚人體纖維蛋白原的時間沒有顯著影響,這提示菊花的凝血機制可能较为复杂,並非直接作用於凝血酶。
  • 抗HIV活性: 70%丙酮提取的菊花經過己烷、氯仿、乙酸乙酯和水分配提取後,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顯示出抑制 HIV 逆轉錄酶和病毒複製的活性。從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離出的金合歡素-7-0-B-D-吡喃半乳糖苷被確認為抗 HIV 的活性成分。

菊花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菊花的炮製


  • 菊花:
    • 揀淨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
  • 菊花炭:
    • 取揀淨的菊花,置鍋溝炒至焦褐黃色。
    • 但須存快,噴灑清水。
    • 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菊花用藥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菊花性寒涼,易損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
  2. 過敏體質者應避免:菊花為花粉過敏原,易引起過敏反應。
  3.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勿食:菊花含類黃酮,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4. 氣虛胃寒、食少洩瀉者宜少用:菊花性寒,易傷陽氣,加重胃寒症狀。
  5. 頭痛惡寒者忌用:菊花性寒,可加重頭痛惡寒。
  6. 服用降壓、降脂藥物者應謹慎使用:菊花可降低血壓、血脂,與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菊花相關的方劑


菊花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結膜炎容易流眼淚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眼睛紅痛眼睛模糊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腰痛頭痛感冒眼睛癢冠狀動脈疾病皮膚疣大便秘結動脈失眠傷寒麻疹痢疾蕁麻疹副傷寒眼睛乾澀口乾痤瘡霍亂耳聾支氣管炎咳嗽濕疹眼睛脹睪丸疼痛腫脹易感到驚嚇眼睛發黃流汗顏色黃夜間多夢頭脹痛夜間易醒陰莖疼痛搔癢牙齒痛頭部面部紅腫頭重容易焦慮恐懼小便疼痛眼窩前額眉稜骨痛鼻部疼痛心絞痛耳鳴扁桃腺炎腮腺炎淋巴結腫大牙齦腫脹痛容易緊張口乾口渴嘴裡發苦頭頂痛前額頭痛後頭痛手心腳心發熱陰囊搔癢潮熱汗皰疹皮疹紅疹皮膚搔癢眼睛怕光睡眠障礙口瘡嘴破口角炎耳朵痛發燒黃痰,黃鼻涕發燒及發冷耳朵癢咽喉有異物感精神壓力大嘴唇乾裂鼻子癢喉嚨發癢咽喉乾燥聲音嘶啞腋下腫痛感覺掌心發熱偏頭痛黃疸口臭肋間神經疼痛咽喉痛打噴嚏前列腺增生鼻竇炎面部搔癢顳顎關節痛急性咽喉炎皮膚顏色發黃面色發紅腦鳴嘴中感到黏膩感嘴中感到甜甜的顏面抽搐頭皮癢頭昏精神不佳麥粒腫尿道炎面部疼痛身體發低熱青光眼中耳炎

菊花含有的化學成分


龍腦(borneol), 樟腦(camphor), 菊油環酮(Chrysanthenone), 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 大波斯菊苷(Cosmosiin (Apigenin-7-O-glucoside)), 刺槐苷(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 芹菜素(Apigenin), 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苷(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 刺槐素-7-O-葡萄糖苷(Acacetin-7-O-glucoside), 槲皮素-3-O-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 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苷(Luteolin-7-O-rhamnoglucoside), 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苷(Luteolin-7-O-rhamnoglucoside), 木犀草素(Luteolin), β-欖香烯(β-Elemene), 百里香酚(thymol), 二十一烷(Heneicosane), 二十三烷(Tricosane), 二十六烷(Hexacosane), 糖類(Sugars), 氨基酸(Amino aci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