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谷精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谷精散主要治療風寒濕痹,症狀包括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羌活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
- 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羌活還具有疏散風邪、通絡止痛的功效。谷精散中加入羌活,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病情。
谷精散方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散風止癢:蟬蛻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之功效。對於因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瘡瘍等症狀,蟬蛻能有效清熱解毒,散風止癢,促進傷口癒合。
- 疏風通絡,活血止痛:蟬蛻具有疏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引起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蟬蛻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因此,谷精散方中加入蟬蛻,有助於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疏風通絡,活血止痛,對於治療風熱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瘡瘍、關節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谷精散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絡、筋脈拘急所致的抽搐、痙攣、麻木等症狀,蛇蛻能起到舒筋活絡、緩解痙攣的作用。
- 化瘀止痛: 蛇蛻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因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蛇蛻能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
因此,谷精散中加入蛇蛻,旨在通過其祛風止痙、化瘀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谷精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谷精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防風可幫助驅散風寒,減輕疼痛。
- 活血通絡: 防風亦具活血通絡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緩解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谷精散中加入防風,可發揮疏風散寒、活血通絡之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
谷精散方劑中包含谷精草,乃因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相符。谷精草味甘淡,性涼,歸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有效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尿道炎、膀胱炎等症,並可止血消腫,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崩漏、尿血等症。而谷精散主治濕熱下注、帶下病、尿道炎等症,與谷精草的藥性功效相契合,故方劑中包含此藥。
谷精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目赤腫痛等症狀,而平肝明目的功效則有助於改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問題。
谷精散本身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加入菊花後,可進一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並輔助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狀。因此,菊花是谷精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谷精散方劑中包含木賊,主要原因有二:
- 止血生肌: 木賊性寒涼,味苦澀,入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方中加入木賊,可輔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尤其適用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病症。
- 清熱解毒: 木賊亦具清熱解毒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有助於消炎止痛。谷精散作為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疾病的方劑,加入木賊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促進病症痊癒。
谷精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谷精散中多爲辛溫燥烈之品,加入甘草可以減緩其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二、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提高其藥效的發揮。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可增強黃芪補氣固表的作用,與桂枝配伍,可增強桂枝發表散寒的作用。在谷精散中,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谷精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谷精散主治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瀉火,潤腸通便,解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症狀。
- 破血消癥: 大黃亦具破血消癥之功,可化瘀散結,消腫止痛。谷精散中加入大黃,不僅可以促進腸道排毒,更能幫助化解積聚於腸道的瘀血,改善腸道環境,促進康復。
谷精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谷精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梔子可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 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谷精散中,若患者出現熱毒傷血,導致出血不止的情況,梔子可以涼血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谷精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谷精散主治熱毒蘊結,症見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熱毒,緩解患者的疼痛和炎症。
- 燥濕止瀉:黃連兼具燥濕止瀉的功效。谷精散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黃連的燥濕作用可幫助乾燥濕氣,止瀉作用可緩解腹瀉症狀。
總而言之,黃連在谷精散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相關病症。
谷精散方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補腎固精: 沙苑子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精填髓之效。此藥可改善因腎虛所導致的遺精、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與谷精散中其他補腎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補腎固精之效。
- 利尿通淋: 沙苑子同時具有利尿通淋之功效,可改善因濕熱下注所導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谷精散中常配伍利水滲濕藥材,沙苑子的加入可增強利尿通淋之效,促進體內濕熱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谷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大人、小兒眼中生翳疼痛,并暴發赤眼」,即適用於眼睛生翳(角膜或晶狀體混濁)、疼痛及急性結膜炎(赤眼)等眼疾。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眼病多與「肝熱上炎」「風熱外襲」或「血瘀滯絡」有關,故方中藥物以降肝火、散風熱、活血消翳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谷精草(1兩)
- 性味歸經:辛甘微寒,入肝、胃經。
- 傳統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專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及眼生翳障。其輕揚之性可引藥上行,清肝經風熱。
夜明砂(1兩,淘淨)
- 性味歸經:辛寒,入肝經。
- 傳統功效:為蝙蝠糞便,善清肝活血、散血消積,古代用於目赤翳障(尤其夜盲症),藉其活血化瘀之力,改善眼周血絡瘀滯。
蛤粉(1兩)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肺、腎經。
- 傳統功效: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輔助消眼部痰熱鬱結之翳膜。此處可能取其鹹寒降火之性,協同清肝明目。
豬肝(1片)
- 配伍意義:以形補形,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動物肝臟(尤豬肝)可養血明目,且作為藥引協同諸藥直達肝經。米泔水(洗米水)煮熟,取其甘涼之性清熱和中,避免豬肝滋膩礙胃。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清熱退翳:谷精草清風熱,夜明砂活血消瘀,蛤粉軟堅,三者協力針對「熱、瘀、痰」等病機。
- 引經報使:豬肝為引,米泔水為輔,使藥力歸肝經,增強局部作用。
- 分齡調服:大人直接嚼服,小兒改為藥末調服,適應不同年齡的消化能力,體現用藥靈活性。
此方體現中醫「從肝論治目疾」的思想,結合內服與藥引,標本兼顧,適用於風熱或肝鬱化火所致的眼疾。
傳統服藥法
谷精草1兩,夜明砂(淘淨)1兩,蛤粉1兩(一方加小青皮,一方加黑豆皮)。
上為細末。
用豬肝1片,重1兩,切開,入藥於內,以麻線扎住,清米泔水煮熟,待冷,臨臥細嚼,將原汁送下。如小兒,即將熟肝焙乾為末,以原汁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谷精散,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二。 組成:谷精草、海蛤粉各等分。 主治:痘入目,恐傷睛。
谷精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谷精草、豬蹄退(炒)、綠豆皮、蟬退各等分。 主治:斑瘡翳膜眼。
谷精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谷精草、豬蹄退(酥炙、另爲末)、蟬蛻、白菊花(去蒂)各等分。 主治:斑瘡入目生翳。
谷精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谷精草1兩,夜明砂(淘淨)1兩,蛤粉1兩(一方加小青皮,一方加黑豆皮)。 主治:疹後翳膜遮睛,全不見者。
谷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八。 組成:羌活、蟬殼、蛇蛻、防風、谷精草、菊花、木賊、甘草、大黃、山梔子、黃連、沙苑、蒺藜各等分。 主治:大人、小兒眼中生翳疼痛,並暴發赤眼。
谷精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谷精草1分,石決明1分,木賊(銼)1分,荊芥(穗)1分,甘草(炙,銼)1分,羌活(去蘆頭)1分,旋覆花1分,甘菊花1分,枸杞子1分,晚桑葉1分(并生用),蛇蛻半條(炒),蒼朮(米泔浸,去皮,焙)1分。 主治:肝臟虛風攻擊,肢節疼痛,及上攻眼目多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